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三十四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 懷德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
接著講通教「十乘觀法」,也就是論他的修行次第。

第一是「觀如幻境」:懂得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的道理,所以看待一切法,如幻如化。通教人觀察「六道陰入」,在六道三界當中,所有五陰、十二入等依報、正報之法,皆是如幻如化、似有非有。上根利智之人觀察這如幻的境界,就能悟入無生而證真諦、斷見惑,這時十觀法也就任運具足。中根人不行,得再進一步用功。

如何用功呢?第二「真正發心」:前面之所以不能入,當中一定有所夾雜、間斷,導致功夫用不上,所以須檢查自己有沒有真正發心,也就是不得夾雜世間名利,乃至其他俗務。二乘人志在自了,所以「緣真自行」,專心一致緣著無生四諦之真諦理,求自己斷惑證真。若是菩薩乘人,則是「體幻兼人」,一方面體達一切法如幻如化,另一方面又得根據無生四諦理去上弘下化、廣度眾生,故曰「兼人」。而正廣度眾生時,也是不能夾雜名利, 若有夾雜仍不名真正發心,功夫就會用不上,功德力也就會有所減損。

(圖說:菩薩體達一切法如幻如化,又得根據無生四諦理去廣度眾生,而正廣度眾生時,不能夾雜名利。)

如果檢查發心後,還是不能悟入,就得加修止觀, 所以第三是「安心止觀」: 即以「如幻止觀」,如五停心、四念處等法門,來對治種種「如幻昏散」,如昏沉、散亂等煩惱。並不因為是如幻如化, 就什麼都不做,否則就墮入頑空了。

第四「破法遍」: 就是對能破的智慧及所破的見思惑,都能知其如幻如化、當體全空。如幻如化,並非就不用斷、不用破,而是以幻化的智慧,去破幻化的見思,而且還要破得乾乾淨淨,故名破法遍。

第五「識通塞」: 在三乘法中, 四諦的道滅、十二因緣的還滅門、六度的六種波羅蜜,都是能通之法。在修能通之法時,「以如幻之通」來通「如幻之塞」,「塞」就是苦集二諦、十二因緣的流轉門,乃至六度所對治的六蔽。雖以能通之法通能塞之障,但一一法皆體達如幻如化,般若的空慧與頑空不同,道理在此。亦即雖知一切法如幻如化,卻不耍賴、發懶,依舊精進用功,不墮入所謂「口中說空,行在有中」的窘境,若還執著五欲六塵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
第六是「調適道品」:即「以不可得心修三七道品」,藏通人的證道法,就在三十七道品上,講藏教的時候,這是基礎。所以從觀行即開始,入手修四念處,一步一步廣修四諦,就都是依照三十七道品的次第走,乃至於初果見道,此時即為八正道之「正見」。至於到了二果、三果,修什麼道呢?即修七菩提分,如此就都配合上了。三十七道品在藏、通二教都是屬於正道,而通教人調適這些道品,主要是能以體空觀的精神加以貫串,知其如幻如化不可得。

(圖說:藏教聲聞,從觀行即開始,入手修四念處,一步一步廣修四諦,就都是依照三十七道品的次第走。)

第七「對治助開」:即加修事禪的功夫,來幫助開悟。即「以如幻無常苦空」為助緣,「對治」種種業障;而雖修種種助功,仍然視之如幻如化。中根人至此,大概就能破見惑,而悟入真諦了。下根人則還不行,必須繼續往下修。

第八「知位次」:這是為了避免修行的人有了一點輕安,就以為自己入了甚深禪定,而生起貢高我慢,導致「以凡濫聖」。所以從凡夫到聖果之間的修證階位、前後次第,必須徹底明白,不能混濫,也不能有所錯解。重點在於,雖知這些階位次第清清楚楚,但仍知其如幻如化,這才符合通教的教理。

第九「能安忍」:一旦精進修行,自然會有種種內外諸障,這在前面藏教已經講過,而通教人所以能夠安心忍受,因其「知障如幻」,不因遇到障礙就不修行。雪公自言:從聽聞到念佛法門後,就自訂早晚二課,起初不一定訂得多,但訂了功課後,就從此不缺課;即便遇到家中大的婚喪喜慶,乃至後來在戰亂中到處逃難,早晚二課都不曾缺過。就算真正沒辦法,晚課不能做了,明天也趕快補做回來,這種精神就是「能安忍」。

通教人之忍,要在能觀內外諸障如幻如化,所以是「不忍而忍」。何謂「不忍而忍」?即指在忍耐種種內外諸障時,知道這個忍也是如幻如化,所以忍即無忍。且看《金剛經》中記載,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為忍辱仙人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他卻一點都不為所動,這對藏教人而言就很困難。通教菩薩是不忍而忍,雖忍耐但是知其如幻如化,所以就比較容易撐得過去。

到這裡,差不多已由初地的「乾慧地」,進入第二「性地」,即已經可以伏惑了。忍辱仙人若尚未伏惑,他的瞋怒怎麼可能不起現行呢?所以他說:「如果我真的沒有瞋怒的話,我的身體馬上復原。」結果正如所言,可見他真的能不起瞋心。

通教人來到「性地」,已經能夠伏惑,但此時也很容易起法執,所以第十修「離法愛」:當伏住見思,能相似見到真諦之理時,為避免以少為足,必須了解自己所得也是如幻如化,繼續勇猛精進,如此才能由通教的相似位而進入分證位。分證位是什麼?即第三「八人地」、第四「見地」,能夠真正斷見惑。

總結通教「十乘觀法」搭配上、中、下三根修行,如荊溪 湛然大師《止觀大意》所判:「上根唯一法,中根二或七,下根方具十」。至此,算是把通教介紹完畢。

(圖說:雪公自言:從聽聞到念佛法門後,就自訂早晚二課,即便遇到婚喪喜慶、戰亂逃難,早晚二課都不曾缺過。這就是「能安忍」。)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