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出生死反入生死——省庵大師與茅靜遠居士書 ●九思
所作善事如須彌山,皆生死業緣,有何了日?(省庵大師)
前言

茅翰,字靜遠,清初杭州人,性情慈祥和善,好觀書作畫。晚年皈依佛法,法名寶善。杭州下城區的橋梁,破舊毀損,茅靜遠出資倡議興建,橋成後,眾人以他的法名「寶善」為橋名。茅居士曾與杭州諸居士,禮請省庵大師,駐錫杭州建德的梵天講寺,專弘淨土。茅居士勇於為善,卻疏於信願念佛,故省庵大師作此信函,忠告而善加引導。

(圖說:寶善橋,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體育場路東段,為乾隆二年茅靜遠等創建。)

清雍正年間,三月下旬,我由浙江四明(今寧波)到杭州拜訪居士,剛好居士外出不在家,沒有遇上,悵然失望而去。沒多久我就回到回龍(今鄞州區),到現在又經過一個多月了。後來因為眾人相勸要我講《法華經》,於是特地到杭州去請經,因此得以致函予您。

善事彌多生死彌廣

居士造橋鋪路之事剛告成,可說是一樁很大的功德,然而居士樂於施捨行善,不疲不厭,一樁善事剛完成,又接著作另一件善事。這樣當然很好,但是您這樣一天到晚的行善,對生死大事能有什麼幫助呢?

如果不把生死大事當作急務,而勤勞不息,孜孜不倦的行善,縱使所作的善事大如須彌山,終究仍是生死的業緣而已,有何了脫生死的一天呢?

今生做的善事愈多,來世福報就更大,福報愈多,造業就愈大,難以從煩惱的生死業中出離。對世間的這一念愛念執著,如果放不下,那將永劫沉淪繫縛於三界苦海的深淵之中,可以毫無畏懼嗎?

名根不斷愛念牽纏

居士於禪家公案,早已參徹領悟,西方淨業,也精進修習。然而生死心不夠懇切,家業的牽纏始終撇不下,世情的應酬始終揮不去。不能真信切願一心念佛,究竟是何緣故?是貪好名根斬不斷?或是是對世情的愛念放不下?對於名根、愛念這兩種生死的根本,應當要仔細的加以觀照。

如果您不把家業俗事一刀斬斷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洪名盡力提起來,卻期望能解脫娑婆的生死大關,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就很難了!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而想要了脫生死,不能了脫生死,卻要免除墮落三惡道,那又更難了!縱然今生或來生都沒有失去人身,又能幫得了您什麼事呢?

行善輕緩生死事大

哎呀!居士您根性聰慧,觀照的智慧是那麼的聰明銳利,家業也這麼豐實富足,後代子孫又如此的賢德有才能,事事都這麼的稱心如意,都還不能放下萬緣,一心念佛,這到底是天辜負我們人呢?還是我們人辜負了天呢?

不以念佛為急務,而僅以勤修世間小善為急務;不能以了生死大事為先,卻以求人天福報為重,這就真的是不知先後緩急輕重了。

居士您的居心,雖然不希求福報而常行善種福田,想要出離生死,卻反而又入到生死流來了!這都是由於不知行善應輕緩,生死大事應為重,本應駕車向南的,車夫卻猛向北行,本想往前邁進的,卻步步退後,這怎麼可能了脫生死呢?

一心念佛加以齋戒

居士今日最重要的事務,除了謝絕人事應酬,一心念佛之外,若再加上「齋戒」二字,那就更為盡善盡美了!

一般而言,西方極樂佛國,絕非悠閒懶散行善就能得到的,累劫的生死牽纏,也絕非敷衍草率,不思精進而能得到解脫的。人生無常,變遷迅速,人命在旦夕之間,怎麼可以不及早念佛預做準備呢?

貧僧交往的道友甚少,在認識的朋友中,能夠告訴他這種事的人,那就更少了!倘若捨掉居士一人,誰可以讓貧僧深深期望呢?您不因人廢言,能接納我的建言,那麼仍可冀望您多加努力了。您若是說:「我無能為力」,那麼我也就真的無可奈何了!

(圖說:省庵大師勸茅靜遠居士,謝絕人事應酬,一心念佛,加上齋戒,就更完美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