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擾道人心——略談念佛止靜 ●藏密

一堂念佛共修,六字、四字佛號,犍椎由慢板而中板,由中板而快板,最後煞板結束。維那輕敲木魚三下,開始「止靜」。止靜不是休息,雖不出聲念,卻須一心繫念佛號。若前頭能隨眾依犍椎節奏出聲念佛,不散亂,不昏沈,一路跟到底,許多妄念勢將隨之而去。到了止靜,一片湛然,佛號一字一字的從心中印現,不夾雜,不急躁,「止靜」剎那間就過去了。

古德云:「一支靜香,中外尊敬,禪眾悅服。」止靜一支香,堂中大眾個個用功,能得內外人眾的尊敬,與會者則在靜中息心靜慮,飽嘗了禪悅之喜。古德所謂「靜中有功夫」,或即此意。

(圖說:古德云:「一支靜香,中外尊敬,禪眾悅服。」止靜時,個個用功,贏得人眾尊敬,行者則在靜中息心靜慮,也飽嘗禪悅之喜。)
不空過時光

不知法節的修眾,誤認止靜時是念佛結束了,往往摺布下坐,或低聲交談,擾了道人心還渾然不覺。蘇州靈巖山寺的〈佛堂大眾一日行止〉規定:「止靜後,淨念相繼,金剛持誦,不得昏沉,空過時光。不得掐珠作聲,動人淨念。若有咳嗽,以袖掩口。」止靜正是用功時節,清朝行策大師提倡「三班念佛」,一班念佛時,另兩班要「端坐默隨」,昏沉、散亂嚴重的人,當微動唇齒念佛,勿使佛號中斷,落於昏沉、無記性中。若是神氣清明的人,則當閉目靜聽,一心緣佛號,使心中佛號,朗朗如貫珠,不夾雜,不間斷。

有人問雪廬老人:「結七念佛,止靜之時,是要心中默念佛號,抑或心中什麼念也不要起呢?但是念佛號的時候,心中還不能清淨,要是止靜的時候,要他不起念,用什麼方法才會靜下去呢?」

雪公答道:「淨宗功夫,自有淨宗之辦法。聞之前代祖師云,佛七止靜之時,不過止聲不出,心中仍是一句聖號,默默相續,此所謂淨念相繼也。若使一念不起,或不念而念,念而不念等,皆非初機所能作到。若作不到,而強抑制,不但此種強抑,又是妄念,亦恐增病耳。若為上等根器之人,能以一止便靜,亦可聽其靜下去,並不拘泥一法。」所以念佛止靜時,口不出聲,但心仍要繼續念佛為上。

至於止靜多久,須視念佛大眾根機而定。會中年長者多,精神多不繼,不能止靜太久,易落入昏睡蓋。若都是久修訓練有素之士,止靜半個鐘頭,正好大用功夫,聽到「開靜鐘」,還會怪維那敲早了。有止靜半炷香者、一小時者,有止靜四十五分者,也有止靜十、五分鐘,端視與會者的根機而定。

全程好消息

止靜,在整個念佛過程中,「譬如行路,時長力倦,暫歇而已。」出聲念了二三十分鐘,然後止靜十至十五分鐘,佛號只是換個方式念而已。所以共修念佛,出聲同念與止靜自念,兩者同等重要。若只喜大聲唱念,不喜止靜,則有失調劑的效果。

如或只喜歡「輕鬆養識」,貪好止靜,便是「捨妙有之用,取偏空之體」,捨大取小了。《報恩論》說,有一位修禪的僧人主持佛七,在念佛止靜時,開示大眾:「此是好消息,各人要仔細看看。」止靜用功才是好消息,大眾念佛反而成了惡消息。禪淨二門俱破,可悲可痛。

禪七佛七都有止靜,禪家止靜時參一句話頭。淨家止靜時,大家都不出聲念了,心裡還得念,心裡沒斷,淨念要相繼,跟禪家止靜不一樣。修那一種法門,有那一種的用法,不能錯亂。雪公在〈智海社念佛三天開示〉云:「止靜時,嘴裡不出聲,或金剛持,心裡沒斷,心裡想著這六個字或四個字,這四字就念念不斷。這麼續下去,時間長最好,就是學這個火候。」所以這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,就是淨家的好消息。

止靜有規矩

短暫而寶貴的止靜,對肯用功的念佛人而言,會打起精神來,照顧自己的正念。這時最怕外境有絲毫的干擾,如奔走聲、掐珠聲、講話聲、出入移動聲……。

各道場,規定止靜時,須專心靜坐,不得出入與出聲。身心放輕鬆,氣沉丹田,舌尖輕舐上顎,眼睛微睜,繼續不斷地默念四字佛號,如《文殊說般若經》云:「能於一佛,念念相續。」有些叢林用功,規定「打靜已後,未開靜已前,除常住事,不得於堂內及近童行堂說話」。止靜時,除了常住、護持(如沙彌等)有要事商議,其他人一律禁止講話。而且規定「收單摺被候開靜」,敲了開靜鐘後,方可摺蓋腿布。如有咳嗽難忍者,將上下牙咬緊,再張開嘴唇吐氣,或以手帕等布掩口減低音量。若忍不住,須輕聲離座到外面咳。

因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,止靜中有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,稍有動作聲響就會擾亂道心,所以念佛堂上規定:「止靜時不可出入」,其意在此。

開靜有章法

止靜之後,輕敲木魚「開靜」——開放靜慮,結束止靜時的修定用功。這時,修行人要「觀諸行法,悉歸散滅」,先開口吐氣,觀想氣從百脈隨意而散。然後微微動身,初動肩膀,及手、頭、頸,最後才是放腿子,務必讓身體各部位恢復柔軟。再用手周遍摩擦身上的毛孔,用搓熱的手掌掩蓋雙眼,然後才可張眼。等身熱稍微降下後,再長跪隨意出入。

何以「開靜」要如許周到?古德云:「若不爾者,坐或得住,心出既頓促,則細法未散,住在身中,煩躁不安。」止靜時或許心定得住,若出定時過於倉促,立刻起身長跪出入,那微細的心法未散,停住身中,會讓人百骨僵硬,如受風寒,心頭則煩躁不安。所以出定開靜的這些章法,須格外在意。

隋代智者大師在《修禪止觀坐禪法要》云:「進止有次第,麁細不相違;譬如善調馬,欲住而欲去。」止靜、開靜能如法行去,從粗至細次第有序,譬如善加調御過的馬,能動能靜,無往而不利。念佛修行,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,循規蹈矩師法而行,方能圓滿成就生西大業。

(圖說:念佛人止靜時,努力照顧正念,須遵循共修規矩,不可出入、講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