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足輕重 ●如實

聽說住家附近有一個公園,是欣賞夕陽的好景點,於是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傍晚,我推著小孫子,沿著溪岸,漫步往公園方向。

溪岸兩旁幾乎都是臺灣欒樹,根據研究,它是耐污染、抗噪音,又能吸收空氣裡汽車排放出來的廢氣(氮),吸收能力是所有行道樹種裡最強的,是養工處植栽的首選。雖已三月,忽冷忽熱的氣溫,使得樹上仍佈滿乾枯的蒴果,樹葉也轉為黃褐色而逐漸離枝,這景象,沒有滿株綠葉以及油黃色花期時候的活力和亮眼。

走著走著,已看到遠方圓烘烘的夕陽垂掛著;抵達公園,找一個佳點坐下時,夕陽已在雲層中漸漸隱沒、消逝了。

觀樹、觀夕陽、觀人生,都不免有尾聲,隨之沒落。在這輪迴不息的世上,物也罷,自己也罷,碌碌一生,似乎無補於世,對這世間沒有什麼損益!世有我,如九牛增一毛,不見其益。世無我,如九牛去一毛,不見其損,何足輕重乎!心情竟有些低沉,久久不能去。

正在尋求解悶時,思及《論語》研討的進度,正好研到〈子張篇〉第二章:「執德不弘,信道不篤,焉能為有,焉能為亡?」大家一番的研討,道理是愈研愈明,討論線索由「一個執持德者,心念沒有光明弘大,信道沒有致力於篤厚,雖存於世,有什麼重要,雖歿於世,又有什麼損害呢?」到「執德如何弘?為什麼不能弘?信道如何篤?為什麼不能篤?」有以下的砥礪:

德要執持,也就是要據德。為什麼要牢牢的執持德呢?德字的右邊是直心,吾人稍一鬆弛,心就會歪,一歪即要立覺復明。凡夫習慣想五欲六塵的事,心念攀緣在財色名食睡上面,肯定是失念的狀態。一定要能立刻覺察,將心念時時保持在正念上。內心弘大,智慧才能明亮,才能利人、安人。

執德就是用功夫,「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」若不弘不毅,則至道不凝。弘者,大也,要不斷的擴充累積,擴而充之,才能弘大,才能利己利人。德夠大了,自然就和道接上了。執德能開真知灼見,讓自己信道篤。

譬如昔日,因為看到念佛有十大利益,於是發心念佛,但經過這麼多年,有實際體驗到念佛的利益嗎?若沒有努力執持佛號,從中得到一點味道,如何勸人念佛?信道篤,信要深忍、深樂、深欲,信修道的重要性,不要輕易的被世情欲樂取代。

在世間有幸聞道學佛,如果信道不篤,似有似無,好像有道,又好像無道,無所輕重;也沒有什麼重要性、急迫性,則等同一般芸芸眾生,浮沉於世間。若想讓自己生命有好的出路,必得執德要弘,信道要篤,勉強自己力行,使自己在這一生,在家庭、在社會舉足是有輕重的。

低沉的心情,原是感慨自己「焉能為有,焉能為亡」,心中不勝悚懼,不勝悵恨。研討此章經文後,人若能執德弘大,信道篤厚,此人於世乃為可重。若執德而不弘,信道而不厚,於世就不足為重了。

明末李二曲先生說:「慚平生見道未明,德業未就,恨平生凡庸罔似,於世無補,虛度待死,與草木何異?猛然一醒,痛自振奮,少自別於草木,庶不負此一生。」這點到筆者的痛處了。在一番切磋琢磨後,如日落沉沒的心,又振奮起來;願在「執德弘,信道篤」上確實用功,就不會有無足輕重的感慨了。

(圖說:觀樹、觀夕陽、觀人生,都不免有尾聲。人生在世,如何做到舉足輕重,不碌碌一生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