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一八一) ●文:子圓 ●圖:宜倫

  述而第七

子曰:「若聖與仁,則吾豈敢?抑為之不厭,誨人不倦,則可謂云爾已矣。」公西華曰:「正唯弟子不能學也。」
●圖:宜倫

孔子說: 「若說我是通達一切的聖人, 或是修己安人的仁人, 我怎敢承當呢? 然而說我學習不會滿足,教導他人不會倦怠,只可以說有這兩項而已!」弟子公西華聽了,稟告老師:「這兩項正是弟子們學不來的!」

「若聖與仁, 則吾豈敢? 」「若」,假若的意思,是連接詞,連接上句而來。前一章與本章都有「則吾」兩字,語氣相同,所以有人認為本章與前一章可合為同一章,這是可以採用的,只不過兩章中間多了「子曰」而已。

當時的人非常恭敬孔子,稱孔子是「聖人」。孔子謙退,絕不願意承當聖人及仁人的尊稱。

「抑為之不厭,誨人不倦,則可謂云爾已矣!」「抑」,然而,表示轉折的意思。孔子也不過度謙虛,僅把自己平時做得到的說出來。「為之」,是為學。「厭」,是飽的意思,引申為滿足。「誨」,教導他人,打破晦昧而明白清楚,這很難教一次就成功,要不辭勞苦,不能倦怠不能放棄。「云」是有,「爾」是此,「云爾」,是說有此兩項,即指「為之不厭」及「誨人不倦」兩項。

「公西華曰: 『正唯弟子不能學也!』」「公西華」,姓公西,字子華,善於禮儐之事。「唯」,唯一,「學不厭」及「教不倦」這兩項是弟子們唯一學不成的。

孔門言語科大哲子貢,學習感到疲倦,稟告孔子:「希望老師准我休息一陣子。」孔子說:「一個人只要活著,學習就沒有停下來的時候。」子貢聽了,追問:「難道弟子就永遠無法休息嗎?」孔子回答:「是有休息的時候!你看那空曠的山野,一個一個高高的像屋頂,隆起的土堆像是覆蓋的鍋鼎,你就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休息了!」子貢遠望山野一座座的墳墓,有所領悟說:「死,真是重大呀!那是畢生追求仁德的君子,最後安息的處所。對一般人而言,卻只是埋葬的地方而已!」

學習本章,應體會孔子成就聖人的工夫,在「學不厭」、「教不倦」。學習「格、致、誠、正、修、齊、治、平」的學問永不停止,並將此學問教導傳承下去,絕不倦怠。聖人典型猶在,我們應困而學之,勉強行之!

(圖說:孔子說,我學習不會滿足,教導他人不會倦怠,我只可以說有這兩項而已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