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石產於廣東肇慶,古屬端州,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,若製成硯臺,則有溫潤如玉,磨之無聲、儲水不耗,易發墨而不損筆毫的特點,廣受文人雅士喜愛。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,有鴝鵒眼、烏鴉眼⋯⋯等名稱,在端石硯雕中起著裝飾美化作用。
此硯形近橢圓,石色紫中泛紅,硯面中刻蓬萊道山閣樓,閣樓正門巧挖長方形墨池,下方為四方寬平的硯堂。四週有仙山與海浪環繞,硯面中上方飾刻三峰,中峰刻「天臺」,左峰刻「朱明曜真」,右峰則有「醴泉華池」等字樣。硯身上緣,左右各一碧黃色石眼,其間滿佈小孔,象徵日月星斗。下方恰一石眼,浮刻海龜負碑。硯身有銘:「與墨為入,玉靈之食,與水為水,陰鑑之液,懿矣茲石,君子之側,匯以玩物,維以觀德。」硯背內周壁,環刻清高宗御題:「海天硯歌」一首等。現藏臺北 故宮博物院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