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三十六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 懷德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
前面只簡略說明別教「名義」,接著進一步探討別教「八法」—教、理、智、斷、行、位、因、果,也就是詳細的詮釋別教教義的八個綱領。通教是「八法皆通」,三乘人共稟、共行;別教則是「八法俱別」,一一法別前、別後。

教別 理別

首先是「教別」:「獨被菩薩」,佛講這個教法主要在教化菩薩乘的人。「不共二乘」,當中沒有羼雜二乘的教法;「又非佛法」,這個「佛法」是指無上的佛法界的法,如《法華》的純圓獨妙,也就是又不同於後面的圓教法。

第二是「理別」:佛的一切言教,用意就在詮釋諦理。別教詮釋的是什麼諦理呢?是「隔歷三諦」,所詮釋的真、俗、中三諦,隔歷不融,必須次第分別而證。「藏通無此名」,藏、通二教不詮中諦,通教雖有部分觸及,也只是暗含,重點仍在真諦上。所以藏、通二教不講中道佛性,不詮釋「中諦」這個名相。《阿含經》等小乘經論,固然也講「中道」,但那是指離斷、離常的中道,並不是講佛性的中道。「亦非圓融三諦」,別教所詮釋的三諦,真諦是真諦,講的就是「空」的道理;俗諦是俗諦,講的就是「有」的道理;中諦是中諦,講的是「非空非有」中道佛性的道理。三諦次第而證,隔歷不融,不同於圓教的三諦,即空即假即中,一諦即三諦,三諦即一諦,圓融不二。

智別 斷別

第三「智別」:悟了理就能開智慧,別教人開什麼智慧呢?「三智次第」三種智慧,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先後次第證得。請參考第二十張表—(甲)「三諦三觀」。這是說明修三諦三觀,斷三種惑、證三種智慧的情形。

諸位過去都學過《十四講表》,第一表「先明佛義」中,說佛具有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為什麼能夠開一切智呢?必須斷見思惑。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,二乘的阿羅漢斷了見思惑,就開了一切智。

若是菩薩必須得進一步斷塵沙惑,才能證得道種智。「道」是指種種的化道、法門,這些法門、道理都得了解。「種」是指眾生的各種根性,也都得了解。要當菩薩就得知病識藥,而且所投的藥都要能夠對治眾生的病。佛的智慧,是「一切種智」,又名「一切道種智」,這必須進一步斷根本無明惑,所以佛是大醫王,沒有一種病他治不了。

一切智,得悟入真諦空理才行;道種智得了解俗諦,所有的眾生、萬法、世間一切的學問,都是不同的因緣所現出的假有,菩薩得了解這個「有」。到了佛的智慧,一切種智,斷根本無明惑,就悟入中諦,整個中道實相、真如本性都透徹了。不但懂得空、有的道理,而且懂到徹底,此時「空有不二」,那就是「中」。

那麼,要用什麼辦法才能做得到呢?必得修觀行,天臺宗的祖師依照經論,開出空、假、中三觀。修空觀就是觀真諦,希望能夠斷見思惑,證一切智;修假觀是觀俗諦,斷塵沙惑,證道種智;修中觀是觀中諦,斷無明惑,證一切種智。所有一切經論,斷惑證真的層次,都離不開此表,所以相當重要!

再回頭來看八法中的「智別」,別教開智慧也跟其他教不同,它是「三智次第」。它的教法得先開一切智,其次開道種智,最後才開一切種智。藏、通二教主要在開一切智,斷見思惑,了分段生死。若是藏、通的菩薩乘,只能斷界內的塵沙惑,也只是開部分的道種智,所以別教不同於藏、通二教。

「又非三智一心中得」,「三智一心中得」出自於《大智度論》,講的是圓教人修「一心三觀」,一念心中,同時修空假中,所以三智能於一心中得。但別教是分開、次第修觀行,是修的「次第三觀」,三智也只能先後次第證得,故又與圓教不同。

第四「斷別」:「三惑前後」,別教對於見思惑、塵沙惑、根本無明惑,是先後次第斷除,由於開智慧有次第,故斷惑也有次第。「藏通斷見思」,藏、通二教主要在斷見思惑,頂多講菩薩乘,也只斷部分的塵沙惑,未論及根本無明惑。

「亦非圓斷諸惑」,也不像圓教一斷一切斷,斷惑的時候是三種惑同時斷,伏的時候是三種惑同時伏。如智者大師來到圓教的五品觀行位,一伏一切伏,圓伏五住煩惱(五住即包括見思惑、塵沙惑,根本無明惑)。

(待續)
(圖說:《阿含經》等小乘經論,講的「中道」,那是指離斷、離常的中道,並不是講佛性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