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會上三勸發願(一)●常隨
壹、前言

雪廬老人來到臺灣幾十年,弘揚淨土法門,影響遍及海內外,當中往生的固然不少,但是沒往生的也很多。祖師說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,為什麼學淨土念佛沒往生?

無論修那一法門,都有這個法門修行的要點。佛教強調如法修行,不能偏離要點,否則沒辦法成就。

淨土法門的要點就是信、願、行三要。掌握住這三要如法修行,絕對可以當生成就,往生西方。

信願行淨土三要,是為一體,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,且相互滋長,相互依靠。


蕅益大師說:
「非信不足啟願,非願不足導行,非持名妙行,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。」

雖然三要一體,但當中卻有個核心關鍵,是中心點,抓住中心點一轉動,整個三要就全部轉動起來。這個核心關鍵就是「願」!


蕅益大師說:
「願者,信之券,行之樞,尤為要務。舉願則信、行在其中,所以殷勤三勸也。」
(圖說:蕅祖說:願者,信之券,行之樞,尤為要務。)

「願」好比是信之券,講信要有願才是真信,就像契約在手,永遠不會悔改、永遠不會違背。發願要往生,跟阿彌陀佛打契約,契約訂了不反悔,所以願是信之券。

樞是門軸。將門固定在門框牆壁上的軸,有門無門軸,門要安在什麼地方?而且門樞若不堅固,門隨便一開關就倒了!

這是比喻:行要有願,才有所歸,如果念佛不是發願往生西方,那麼行就無所歸向,念佛就會淪於升官發財、求名求利,決不可能往生西方。

而且門樞若堅固,門就不會倒。就像念佛,願若堅固,念佛就能堅定不移,願若不堅固,念佛不但念不好,而且很容易就退轉!

所以蕅益大師強調三者中的「願」:「尤為要務」,在三資糧當中,重要中又特別重要。因此又說:「舉願則信行在其中」,只要真正一提起願力,那麼信和行就包括在裡面了!

這是指真正的發願往生,他一定是相信有西方、有阿彌陀佛,也一定會認真念佛。因此往生西方的大願一發動、一轉動,信和行都會同時發動、同時轉動。

所以蕅祖又說:「所以殷勤三勸也」,把願提起來,信和行就在裡面了,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勸再勸,不厭其煩勸我們眾生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經過佛的殷勤三勸,我們這些內心剛強難調難伏的末法眾生,才會漸漸柔軟下來,願意信受奉行。

「殷勤三勸,發願往生」,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為我們點亮的明燈、指示的明路,是往生西方的秘訣,這個秘訣掌握到了,就一定能往生,不能照著做,恐怕往生就困難了!

為何殷勤三勸?勸眾生要發願往生,眾生一定會問:「有什麼好處?」因為有特別的好處,其他地方都沒有。這個誘因很大、利益很大,眾生看到這些好處才願意發願。

這種情形,釋迦牟尼佛也很了解,所以佛每次勸願之前,必先說出極樂世界的殊勝處。三勸發願,三次皆說好處,但每一次所講的都不一樣。讓我們看到這些大利益,而發起想要往生的意願!

(圖說:願如門的樞軸,門樞若堅固,門就不會倒。就像念佛,願若堅固,念佛就能堅定不移。)
貳、正文-殷勤三勸
  一、初勸-果殊勝
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:
「眾生生者,皆是『阿鞞跋致』,其中多有『一生補處』,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,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舍利弗,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,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『諸上善人』俱會一處。」

前半段,佛為我們講出他的殊勝;後半段,才勸我們往生。

為什麼要發願往生?因為可以得到三大好處:(一)生皆不退,(二)一生補處,(三)上善聚會。

    (一)生皆不退

經文說:「眾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,凡所有眾生,一往生到極樂世界,都能得到阿鞞跋致,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。不退轉有何重要性呢?

在娑婆世界學佛,誰能不退轉?一開始發起心來覺得很好,學到一段時候,就退轉了。為什麼退轉呢?這個世界環境不好,人員不好,耳濡目染都是追求名利。有多少人彼此見面就問:「今天念佛多少聲?早晚課做了嗎?念佛功夫如何?」在這個世界的環境,處處都是把我們拉向後退。

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,一到那個世界,依報莊嚴、說法莊嚴、正報莊嚴,一切皆是佛變化之莊嚴勝妙淨土,一切都叫我們往前,只有精進,不會有退轉。

如何才能不退道心?要到八地菩薩才不退轉。經上說:「菩薩初發心,魚子菴摩羅。」眾生煩惑未除,難免輪迴,縱有修行,一經隔陰,旋又造業,而業海茫茫,從昇至昇的少,由迷轉迷的多!

所以退轉最可怕,而學佛的人最可憐也是退轉。學佛既然怕退轉,就要防止退轉。西方極樂世界,給了我們非常大的禮物:即使沒有斷惑,也可以得到不退轉。
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