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會上三勸發願(二)●常隨

不退轉細分有三種不退:

(1)「位不退」

指永遠不退失超凡入聖的位次。一般法門,必須「斷見惑」以後,進入到聖人同一類,不會再墮落到凡夫地位,這才證到「位不退」。

說來容易,但做來比登天還難,因為必須斷見惑,見惑一共有八十八使,斷見惑如斷四十里瀑流,好不容易啊!

然而只要一往生西方,不管斷沒斷惑,人人皆得位不退,永離三界六道的輪迴之苦了!

(2)「行不退」

行是實行度化眾生的工作,度化眾生需有菩薩的悲願和智慧。斷了塵沙惑,才有智慧了解各個法門,以及各種眾生的根器,而且要具大悲願力,才不會遇到挫折而退轉。這要菩薩才有辦法,聲聞緣覺還做不來。

一證到行不退,度化眾生不管遇到什麼樣困難,也不會退轉。

然而我們在娑婆世界,有幾個能恆度眾生永不退轉的?有人學佛發大心,說:「我要生生世世,在娑婆世界度眾生,不要往生西方。」這樣的發心固然很偉大,但要想想實際的狀況,沒有求往生,在娑婆未斷見惑,連位不退的能力也沒有,又如何行菩薩道,行施度眾生的工作呢?事實上,很容易一遇到挫折就退轉了。

但是修淨土法門則不同,只要一往生就一定度眾生;所以修淨土念佛,表面好像是在自度,其實和其他法門不同,他在自度當下也就是在度他!因為每一聲、每一念的佛號中,無不充滿著悲天憫人胸懷,充滿著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慈悲大願!並非只為自己念佛而已。

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他深深明白十方世界發菩提心的菩薩、以及具菩薩悲願的眾生,他們的心理、他們的需求。所以四十八願,至少有十九願以上,是專對十方菩薩所發的,就是為讓他們得到「三不退」,滿足他們恆度眾生、永不退轉、早成佛道的慈悲願力!所以發這些大願,為了接引十方菩薩,讓他們可以很快地到十方世界度眾生。十方菩薩若不往生西方,也難以成佛度眾生。因此,淨土法門,是真正大乘法門!

(3)「念不退」

每起一個念頭,通通流入薩婆若海。薩婆若海就是真如本性,也就是佛的知見,佛的智慧海。每一個念頭都與佛一樣,每一念都流入佛的智慧海。

什麼樣的人可以得到念不退?需斷了一品根本無明以後,真如本性露出來了!這需是登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辦得到。

然而在極樂世界,下下品往生的凡夫,連一品惑也沒斷,卻得了三不退,不只得到位不退、行不退,還得到念不退,三種不退就通通得到了。由此可知,淨土法門,得了多大的便宜,有這樣便宜的事情,我們不發願、不修,那真是太愚癡了。

(圖說:一品惑未斷的眾生,生到極樂,即不退,不會再墮落到凡夫位。)
(二)一生補處

經文: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」

「果殊勝」的第二點是:「一生補處」,謂再經過一生即能遞補佛位。如彌勒現居兜率當補釋迦佛位,又如觀音、文殊、普賢皆等覺菩薩,再一生,就證妙覺佛果位,故稱一生補處。

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凡夫連一品惑都沒斷,也是「一生補處」,因為壽命無量,普遍都可以「一生成佛」;只要再一生就可成佛。往生以後,蓮花所化的正報身,就是最後的身體,再來就成佛了!同等覺菩薩的待遇是一樣的,也是一生成佛。

說他是凡夫,因為一品惑都還沒有斷,可名凡夫,但他卻可以一生就遞補佛位,和觀音勢至並沒有差別;說他是一生補處,卻又是個未斷惑的凡夫,不是等覺菩薩。

例如:小學生就不能說是大學生,大學生就不能說現在還在讀小學。

但極樂世界卻很特別,往生凡夫與等覺菩薩沒有差別。像五逆十惡連「小學」都沒讀過,卻說他是一生補處「大博士」,這種「果」是否很殊勝特別?等覺菩薩與凡夫皆是一生補處,此深入教理者也難信,因為教理上說不通。

為什麼說不通,蕅祖說:極樂世界的情形完全超出一切的通途教網,十方世界完全沒有這種案例。可說是妙極了!

(三)上善聚會

經文:「得與如是諸上善人,聚會一處。」

一生到極樂世界,就能與如是—前面所講的那些無量無邊一生補處的菩薩,跟他們聚會一處。

我們這個世界,別說補處菩薩,就是羅漢我們也見不到啊!

而往生極樂的人,時時和許許多多的補處菩薩—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這些補處菩薩,朝夕俱會在一起共修,同盡無明、同登妙覺,這實在是太殊勝了!

凡是修學佛法,進退諸緣以知識為最,善知識具有勝緣增上之功,修行聖道怎能一天離開善知識呢?

但是我們身處娑婆世界,善知識如珍如寶、難逢難遇;就像現在,釋迦牟尼佛,我們見不到了,那些佛的羅漢弟子,我們更是見不到。

現在,我們所見到的是什麼呢?報紙一打開,你看有哪一天沒有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,所見到的很多是這些五逆十惡的人啊!

所以在娑婆世界—凡聖同居土,凡夫見不到聖人善知識。就是幸運能夠遇到聖人,也看不出來,認不出聖人。所以往往錯過,沒法親近!

而且善知識出世,短暫如曇花一現—釋迦八十年,雪公來臺三十八年—真能把握而接受教化得到真實利益的,真有如鳳毛麟角!

極樂世界和十方世界,最大不同,也是最殊勝的地方,就是凡聖同居土,它是諸上善人遍滿國土,多如眾星微塵,而且眾生與諸上善人,是究竟同居而非暫時同居,所做所辦又都相同,並非「苦樂升沉、隔歷迥別」。

一往生,就和等覺菩薩「永久聚會」,而又「所辦皆同」、為師為友,「同盡無明、同登妙覺」,由此可知「上善聚會」其中道理,蘊藏深厚的意義。

以上三種「果殊勝」,這是佛的第一勸,因為「果」太殊勝了!然而眾生的根器不利,佛祖怕我們聽一次不發願,於是仍再勸。

(圖說:說他是凡夫,因為一品惑都還沒有斷,可名凡夫,但他卻可以一生就遞補佛位,和觀音勢至並沒有差別。)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