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問自說經●璧如

(佛)答亦有二,一默,二語,但令生解,即名為答。(《法苑義林章》)

佛說一切經典,分為十二種類,稱為「十二部經」:(一)契經、(二)應頌、(三)記別、(四)諷頌、(五)自說、(六)緣起、(七)譬喻、(八)本事、(九)本生、(十)方廣、(十一)希法、(十二)論議。謹依《相宗綱要.自說》段,略釋佛的「無問自說」。

在佛法中,如沒有明顯啟請的人,佛為了使將來正法及正教長住世間,不由啟請,而佛主動宣說,此類經典稱為「自說」部。

如佛為了使佛法永久住世,自說:「若於如是法,發勇猛精進,靜慮諦思惟,爾時名梵志。」對於佛法,能勇猛精進修行禪定,讓思慮寂靜下來,然後思惟佛說的真諦理,有此清淨修行者,稱為「梵志」。佛自說此法,能使一切行道人,安住於正行。

又如《涅槃經》所說,佛在午後晡時(三點至五點)入於禪定,為諸天眾廣說法要。許多比丘心想:「如來今者為何所作?」不知佛現在所為何事。第二天早晨佛從禪定起來,並沒有比丘向佛啟問。佛以他心智觀察,知比丘心念,就自行說法。像這類無問自說的經典,梵語稱為「優陀那」。

有人問:「為什麼請法的人未以言語請佛說法,而佛便默默地應允作答?」

答:「請佛說法有兩種:一、心中意念,二、口頭宣說。口頭宣說,發動口業,因為懇切慎重的緣故,確實有啟請佛說法。心中意念輕,所以經中不說是『請佛說法』。

佛應答也有二種:一、沉默不言,二、言語解說。佛答覆眾生所問,有時沉默不言,或以言語解說,只要能使眾生瞭解佛法,就可以說是佛回答了,不限定輕重與否。這和眾生提問不同,心裡提問比較輕略,言語相問則謹慎殷重。

佛知眾生意念,心裡有提問,便為他說法,雖然眾生未有言說,卻有『請佛說法』的心意,但不能稱作『請佛說法』。為了要彰顯言語啟請的慎重,所以給它『請佛說法』之名。」

有人問:「既有『無問自說』經,為何不見『有問無答』經?」

答:「十二部佛經,佛有說法才成為經,所以『無問有答』能成為經。佛未說法便不成為經,故『有問無答』不能成為經。就道理上說,佛的語默視瞬皆是說法,佛運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方式作答,都可稱為經。如香積佛國,『無問有答』與『有問無答』兩者皆無,而是以『香』為佛事,雖然香積如來不以言語說法,也稱為經。」

此土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,以「音聲」為佛事,所以佛沒有回答就不能成為經。佛所說經教,不因有人啟問才稱為經,只要佛有答就可稱經,所以有「無問自說」經。

(圖說:佛的語默視瞬皆是說法,佛運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方式作答,都可稱為經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