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淚雨灑如麻.念子飄零不還家(下)
●念西


紫柏尊者「眼淚」教化時人

紫柏尊者一生,性情剛烈不阿,為人率真,但俠骨柔腸,常以真誠「眼淚」教化時人。他雖然出家行道,但是對於孝親、忠君、節義等事,也非常重視。大師在陽羨時,偶然讀到《長沙志》,其中敘述忠臣李賁,因城門被叛賊圍攻,岌岌可危,他不願讓家人受辱屈死,又不忍手刃親人,便交給部將一把劍,代替自己斬殺全家人。李賁的部將因不忍而痛哭,在完成使命後,也隨即自盡。紫柏大師讀到這裡,淚如江流潰堤。這時,在一旁的弟子,居然無動於衷,大師呵斥他:「聽了這種忠義事蹟,不會感動落淚,真應該把你推落到山崖下,看你還有沒有知覺! 」

還有一則關於修行人念佛,如何常不間斷,使能「夢覺一如」的公案,紫柏大師教以用「懺悔痛哭法」:出家僧海州參禮大師,回大師問,告以出家為求出苦,平日但念佛,惜合眼睡時便忘了!大師大聲呵斥他:「合眼便忘,如此念佛,念一萬年也沒幹!汝自今而後,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,方有出苦分。若睡夢中不能念佛,忘記了,一開眼時,痛哭起來,直向佛前叩頭流血!或念千聲,或念萬聲,儘自家力量便罷。如此做了三二十番,自然大昏睡中,佛即不斷矣。且世上念佛底人,或三二十年,或盡形壽念佛,及到臨時,卻又無用。此是生前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。人生如覺,人死如夢;所以夢中念得佛底人,臨死自然不亂也。」可見「夢覺一如」,是生死有否把握的徵驗關鍵。

(圖說:紫柏大師說,念佛應達到「夢覺一如」,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,方有出苦分。)
三本感動佛子落淚的書

如果大眾已然有所覺悟,還可參看三本讓佛子落淚的書,以加強生西的信念。一是明朝蕅益大師的《靈峰宗論》。日本江戶時代天臺學者靈空 光謙,在他所寫〈刻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序〉中說:「讀《宗論》而不墜淚者,其人必無菩提心。」弘一大師說:「《靈峰宗論》,為明靈峰蕅益大師文集,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,先閱此種,自不致為他派之邪說所淆惑。」

二是清朝見月律師《一夢漫言》。康熙十三年,師七十三歲,因受寺中大眾請求,述說其一生行腳事蹟,以勉將來,乃撰此書。弘一大師讀過以後,題記云:「歡喜誦躍,歎為稀有!執卷環讀,殆忘飲食。感發甚深,含淚流涕者數十次。」

倓虛大師更是推崇:「過去我對《一夢漫言》,也閱過幾遍,覺得百讀不厭!而且在每一次讀的時候,使我慚愧萬分!含淚欲涕。覺得在操行方面,後人實在不如古人。如果後來人看了這部書不受感動的,那是他沒有道心。如果道心具足的話,他一定感同身受,自己慚愧得難過!大家有功夫時,可以把這部書常翻開來看看,很能砥勵自己的道心,袪除自己的習氣。裡面不但意思好,文字也好,質樸流暢,一點矯揉造作沒有。」

三是清朝省庵大師撰《勸發菩提心文》。淨宗十一祖省庵公,於康熙五十八年春,在浙江寧波四明阿育王山,禮釋尊舍利塔,感舍利放光,為了激勵四眾,因此撰寫此文,其言最為痛切,誦者多為淚下。雪公說此文「合世出世法,深入顯出,撮要行簡,字字血淚,堪以時習(數數讀)矣。」印祖讚曰:「梵天(省庵大師)〈勸發菩提心文〉、〈紅螺示眾法語〉(徹悟禪師語錄),皆可以繼往聖、開來學,驚天地、動鬼神。學者果能依而行之,其誰不俯謝娑婆,高登極樂,為彌陀之弟子,作海會之良朋乎?」可見祖師大德對此文評價之高。

一聞佛名淚即出

世間有一種人夙具善根,一聞佛名,便有深感。雪公說,因阿賴耶識裡面有這些種子在,觸動至性,受感動不覺流淚。如異鄉遊子,忽聞父母之名,親慕之極,往往垂涕。這是善根發現,也是得度的因緣。《佛說無量壽經》云:「世間人民,前世為善,乃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。一聞佛名,慈心喜悅,志意清淨,毛髮聳然,淚即出者,或宿世曾行佛道,或他方佛所菩薩,固非凡人,則信心念佛者,皆宿修善本者也。」

但是,印祖在《文鈔‧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》特別提醒:「學佛之人,一舉一動,皆須留心。至於念佛,必須志誠。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,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,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,否則必著悲魔。」並說既著悲魔,終日悲痛,有甚至痛死的,這都是因為不善於調心的關係,要特別特別注意。

上來有關佛祖以眼淚教化人的詩偈或故事,是為喚醒娑婆可憐人而泣淚,非教眾生終日以淚洗面。真欲出離娑婆者,可曾聽到「天涯未歸人,世間大事唯生死,不念彌陀更念誰」的呼喚?

(完)
(圖說:省庵大師在浙江寧波四明阿育王山,禮釋尊舍利塔,感舍利放光,為激勵四眾而撰寫《勸發菩提心文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