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有三身:法身壽命,無始無終;報身壽命,有始無終,每一尊佛都是如此。應身則隨諸佛的願力與眾生的機緣,壽命長短不等,示現有始有終。
《華嚴經˙如來名號品》云,如來在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,示現種種身,種種壽量,……令諸眾生,各別知見。清涼國師《華嚴疏鈔》加以解釋並舉例說,佛的壽命限量,或無量劫,如阿彌陀佛。或不滿百年,如釋迦牟尼佛。下至早上成佛,晚上入滅,如月面佛,壽命一日夜。
蕅益大師《法華會義》云,應身是法身與報身之用,體(法身)既然不滅,用(應身)那有窮盡?所以應身其實是不滅的。《華嚴經˙如來出現品》亦云,如來之身,隨順眾生的機宜,示現壽命長短不同,而如來之身無有增減。
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,為何壽命不滿百年?《法華經˙如來壽量品》云,薄德的人,假如見到佛常在不滅,便會生起憍慢之心,恣情放逸,心懷厭倦懈怠,不能生起難遭遇想與恭敬心。因此,佛說「如來難可得見」,眾生聽聞佛將會入滅,必定會生起難遭遇想,對佛心懷戀慕渴仰,就能滅惡生善。因此如來之身,實際並未滅度,為度化眾生,故示現滅度。如天臺智者大師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,所以佛示現滅度,其實並未滅度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云,釋迦牟尼佛的壽量,本來應有一百二十歲,世尊捨棄後面四十歲,只活在世間八十歲。用意在顯示諸佛世尊不貪壽命,能夠提早捨棄壽命,而其他六道有情眾生則貪求壽命。佛弟子應勤求「圓滿寂靜」的究竟涅槃,勿生疑惑。
佛勤於求證圓寂,但是教化眾生的事業尚未終了,為了向人、天等各類眾生開示法要,度化有情眾生,所以用神通力留住壽命三個月。故《大般涅槃經》云,我再留壽命三個月住在世間,所有應該教化救度的眾生,已全部都化度完畢,屆時即入涅槃。
佛在《大般涅槃經》及《遺教經》中,均殷切警策佛弟子,世間一切諸法,皆歸無常,皆是敗壞不安之相,應當精進修行,早求解脫,切勿放逸懈怠。時值末法,吾等應修習何種法門,才能成就?蕅益祖師說:「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,罕一得道,唯依念佛得度。」嗚呼!今正是時候。捨置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,怎麼能夠成就呢!
元朝天如維則禪師說,娑婆與極樂世界兩土聖人,分別示現居住穢土與淨土,以折法與攝法二門,調伏眾生。娑婆以汙穢、痛苦、壽短、多魔等法折伏眾生,使知厭離。極樂是以清淨、安樂、壽長、不退轉攝受眾生,使知所欣求。曉得要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,那教化之道就能成功推行。
末世修行人,如能遵從祖師的開示,信願念佛求生極樂,就可不辜負釋迦世尊的悲心,不違背阿彌陀佛的慈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