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幸 ●片石

前一陣子,文言文占授課比例之爭,課綱固然不宜交非專業人士表決,也不應借學子之名影響教學,但重要是國人的態度。如果認為學文言文只是背書、為了寫作文,當然無法體會文字的力量。如果認為只有學生才需學古文,那是將古文與生活打兩截,當然覺得古文沒有用。

讀古文,除了熟悉千年相傳的文言句法,對於道德薰陶、建立正知見、做人處事都有助益。兒童開始讀誦,讓他熟悉韻律,開智慧。小學讀誦,可初識文字意境。中學讀誦,以忠義文章匡正青春期的叛逆,可學習使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感情。高中讀誦,可明辨自己的社會責任。大學之後持續讀誦,可堅守本心,縱令身處濁世,仍有激濁揚清之志。

個人慶幸,雖然選讀理工,但一直遇到勤於教學的國文老師,大一還在讀誦《古文觀止》。後來讀佛經,雖然名相很多,卻備感親切,感受文言句法的精練通用。

古文裡的名相用辭,就像醫學的專有名詞,醫學有圖輔助,較易了解,古文專用的名辭則要靠字典,或求教師長。如近日讀了古人書函,有「前途、錦注」二辭,不明所以,查辭典請教師長,始知「前途」是指不願提及的第三人,此人居間與人接洽,為隱去姓名,稱他為前途,意即「那一方」。用「前途」二字,不直言傷人,讓人感受溫厚有德。又古文常用「辱承錦注,誠惶誠恐」,「錦注」何意?原來是「敬稱對方的關注」。勤查、多請教,讀古文的攔路石便一一移開。

古文蘊含前人的智慧經驗,熟悉古文,猶如持一管子,接通智慧水庫,自有享用不盡的資源。

(圖說:古文如一座智慧水庫,通曉文言文,如持管子接通源源不盡的活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