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樹下說故事:守口攝意身莫犯
●思慧

佛陀在舍衛國的時候,有一位比丘,名字叫做槃特,剛剛出家,但是性格魯鈍不聰明。佛陀讓五百羅漢天天教導他,過了三年還學不會一個偈子。國內四眾弟子都知道他愚笨不聰明。

佛陀憐憫他,把他叫來,教給他一首偈子:「守口攝意身莫犯,如是行者得度世。」守護口業和意業,身也不要造作惡業,這樣修行的人就可以度脫世間了。槃特很感念佛陀的恩德,心生歡喜,就開啟了智慧,能夠誦念這首偈子。

佛陀又對他說:「你年紀大了才記得一個偈子,其實這首偈大家都知道,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。我現在要為你來解說其中的道理。」

「專一心志,觀察身口意的十種善惡業。細觀它如何生起,體察它如何消滅。在三界五道裡輪迴不斷,正是因為這個啊!造作十善業就升天,造作十惡業就墮落地獄。這樣觀察修行,就能夠得道。」

佛陀再為槃特分別解說無量的妙法。槃特豁然開朗,心開意解,證得了阿羅漢。

之後,波斯匿王請佛陀及僧眾在正殿聚會。國王問佛說:「我聽說槃特尊者本性愚鈍,才知道一個偈子,怎麼就能夠得道呢?」

佛回答波斯匿王說:「學道不在於多,實行才是最重要的。賢者槃特,徹知一個偈子其中的精神義理,能夠守住身口意三業,如同天金一樣清淨。一般人雖然學了很多,卻不實際去修行,徒然喪失知見,有什麼幫助呢!」

於是世尊說了一個偈子:

雖誦千章,句義不正,
不如一要,聞可滅意。
雖誦千言,不義何益?
不如一義,聞行可度。
雖多誦經,不解何益?
解一法句,行可得道。

雖然誦讀了許多章節,若不正確理解章句意義,還不如真正深刻明白一句重要的話語,一聽便可消滅煩惱。雖然讀誦了一千句,不了解句義又有什麼幫助?不如徹底了解一個義理,聞已能行則可得度。雖然誦讀了許多經典,不了解經義有何益處?了解一法一句,如法修行便可以得道。

聽聞了這個偈子之後,有二百位比丘就證得了羅漢道。國王、大臣以及夫人、太子,無不歡喜受益。

(出自《經律異相》)
(圖說:學不必多,行之為上。賢者槃特,解一偈義,精理入神,身口意寂,淨如天金。)


佛在舍衛國,有一比丘,字槃特,新作出家,稟性闇塞。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,三年之中不得一偈。國中四輩知其愚冥。

佛愍傷之,即呼著前,授與一偈:守口攝意身莫犯,如是行者得度世。槃特感佛慈恩,歡喜心開,誦偈上口。

佛告之曰:汝今年老,方得一偈,人皆知之,不足為奇。今當為汝,解說其義。一心身三口四意三所由,觀其所起,察其所滅,三界五道,輪轉不息。由之昇天,由之墮淵,由之得道,泥洹自然。分別為說,無量妙法。豁然心開,得羅漢道。

(中略)後日國王波斯匿請佛及僧於正殿會。(中略)王白佛言:聞尊者槃特本性愚鈍,方知一偈,何緣得道?

佛告王曰:學不必多,行之為上。賢者槃特,解一偈義,精理入神,身口意寂淨如天金。人雖多學不行,徒喪識想,有何益哉!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雖誦千章,句義不正,不如一要,聞可滅意。雖誦千言,不義何益?不如一義,聞行可度。雖多誦經,不解何益?解一法句,行可得道。

同聞此偈,二百比丘得羅漢道。王及群臣夫人太子,莫不歡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