鑑往知來:山中宰相李泌
●方璞


李泌字長源,是北周柱國李弼的六世孫,小時候聰穎過人,七歲能文,宰相張說稱他是奇童,張九齡更呼他為小友。長大後博涉經史,精通《周易》,既工詩文,又喜神仙之說,性格飄逸,不落俗套。天寶年間,在嵩山學道,玄宗令他與太子交遊,因年長於太子,太子稱他為「先生」,待之甚厚,但遭楊國忠排擠而隱居潁陽。

安史之亂後,玄宗避難蜀中,太子即位靈武為肅宗,隨即召見李泌,欲用李泌為右相。李泌堅辭,只好以賓友相待,但事無大小,甚至是進退將相的人事安排,都要與李泌商議。李泌所言,肅宗無不聽從,當作心腹謀臣。

肅宗至德二年九月,郭子儀收復西京長安,十月又攻克東都洛陽,兩京的收復,大大鼓舞振奮了民心士氣。肅宗聽聞捷報大喜,立即下詔準備起駕回京。此時李泌提醒肅宗,不能讓叛軍有喘息的機會,應該趁勢火速進軍,一鼓作氣直搗叛軍老巢范陽,徹底平定叛亂。這次,肅宗並未採納李泌建議,致使亂事拖延了七年之久。

李泌見二京收復,局勢漸穩,向肅宗提出回歸山野的請求,肅宗說:「朕與先生一起經歷憂患,如今剛要共享歡樂,為何求去?」李泌答道:「臣有五不可留:一是為臣遇到陛下太早,二是陛下委為臣以重任,三是陛下過於寵信為臣,四是為臣功勞太高,五是為臣的事跡太不尋常。希望陛下能聽由為臣去職,以免招來殺身之禍。」

其實,李泌早看出,肅宗身邊最親近、最信任的妃子張良娣,與宦官李輔國,二人不但權力欲望大,還熱衷於玩弄權術。肅宗次子李倓,就因揭露二人罪行,反遭構陷被殺。所以李泌以隱退方式,勸說肅宗要遠離小人,任用賢良,遺憾的是肅宗沒能明白李泌的良苦用心。在無法挽留的情形下,肅宗為他在衡山修建房舍,作為隱居之所。

寶應元年四月,肅宗駕崩,代宗在宦官李輔國支持下即位。大曆三年,代宗派人到衡山召李泌進宮,欲用為宰相,李泌堅辭。但官員的任免,代宗一定與李泌商議,軍政大計也讓他參與決斷。這般恩寵,自然引起中書侍郎元載的猜忌攻訐。代宗不得已,將他外調為江西判官,並囑咐:「等朕除去元載,便通報卿家回來。」八年後,代宗誅元載,召李泌入京。李泌雖多次被誣陷,遭排擠,但不論情勢如何險惡,總是能憑自己的智慧,免遭災禍,化險為夷。

德宗時朱泚作亂稱帝,德宗逃亡奉天,急徵李泌至行宮,舉凡軍國大政,無不諮詢李泌,十分倚重信任,三年後任為宰相。李泌也為德宗潛運機謀,多所彌縫匡救。德宗一度想廢太子,多虧李泌力諫,稱太子仁孝,實無異謀,並願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,太子方得周全。

李泌歷事肅宗、代宗、德宗三朝,君臣關係實非一般。雖屢遭權貴倖臣猜忌排擠,終能潔身遠害,足見其智略過人。先後輔佐肅宗、代宗收復兩京,卻不受相位而歸隱,是其智!代宗、順宗在東宮時,均有被廢之虞,最終能盡釋皇家父子猜疑,確保皇權穩定,使國家免於傾覆之危,是其功。

(圖說:李泌,在嵩山學道,玄宗令他與太子交遊。因年長於太子,太子稱他為「先生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