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自檢點 ●如實

非常寫實的劇情,很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,若我遇到了,將如何以智慧來照顧老人家?

某日看完午間新聞,旋因他事要處理,忘了關電視,於是節目繼續播映。等忙完事情,回頭發現電視未關,正要關時,被畫面的影像─母親不好意思讓兒子洗澡的窘境所吸引。

原來正在重播一部母親漸漸失智的親情片《水源地》。主角是大兒子─婦產科醫生,工作非常的忙碌,因此母親由弟弟及弟媳照顧;母親失智的情況愈來愈嚴重,弟媳照顧久了難免想擺脫。

有一日,大兒子在醫院忽接到母親走丟了的電話,於是急忙放下工作,趕回老家探望,只見弟弟著急的在家。畫面出現的,是兄弟尷尬的對話,而妯娌之間,也有點計較與不悅的情緒。

大兒子回想小時候,母親含辛茹苦的扶養他長大,只希望他好好讀書。

感念母親的養育之恩,他在開業的診所掛了一幅字:「母親是生命的起源」。他想要維持婚姻的品質,不想因為母親覺得與太太不投緣,而造成某種程度的傷痕。他也友愛弟弟,當初家境不好,是弟弟成全他讀醫學院。

他不忍見到母親現在語無倫次,而且時常不知方向,但也不忍心送到安養院。

在這情況下,要如何善養侍奉母親呢?

弟媳吐了許多照顧上的辛勞,外勞也不知換了多少個!她想要有喘息的空間。

(圖說:當醫生的他,在診所掛了一幅字:「母親是生命的起源」。但是面對失智的母親,他要如何善養母親呢?)

非常寫實的劇情,很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,若我遇到了,將如何以智慧來照顧老人家?

「好好念佛」是心裡湧上的第一個念頭,然而我真的有好好念佛嗎?好好念佛的基底是什麼?平日悠忽的念佛,遇到這樣的境界會化解一切障礙嗎?自己做了一番的反省。

想想自己愛護身體,飢來食,睏來眠;心情也隨波盪漾,執著應該這樣,應該那樣,身心根本沒有放下的時候,正是所謂「身心世界,猶未放下」。

貪愛喜歡的事物,自然就排斥不喜歡的東西,然後伴隨著不如己意的瞋,做更多癡情的舉動,不就是「貪瞋癡念,猶自現起」?

人際相處,以這劇情的兄弟妯娌相處來審視,我對婆婆、對子女的心胸,能一致嗎?遇到不合理的話語,能夠安忍不動心嗎?種種的「是非人我,猶自掛懷」啊!

平日雖然有念佛,有功課計數,但「閒斷夾雜,猶未除盡」。

每日早晚功課,是最坦誠面對佛菩薩的時候,求佛菩薩護佑,願我臨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,然而「妄想馳逐,猶未永滅」,狂心紛飛,如何與佛相應,佛如何來接呢?

世間學問汗牛充棟,各種學說聽不完,歸依淨土法門後,是否信願堅定,不受「種種他歧,猶能惑志」嗎?

不知不覺的欣賞完這部電視劇,做了以上的反省。學大乘法門要有菩薩六度的精神和實踐,學淨土法門要能專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,不是學理論,口頭說說而已;學者,效也。學就要確實履行,遇到這平凡不過的老、病際遇時,如何使一句佛號發揮效用?若不依照祖師開示,試自檢點,做定性分析(參見《明倫》第四七一期〈兩種極端〉一文),必難跳脫世俗知見,只能陷在世間凡情中打轉。

蕅祖法語:「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是大布施。真能念佛,不復貪瞋癡,是大持戒。真能念佛,不計人我是非,是大忍辱。真能念佛,不稍間斷夾雜,即大精進。真能念佛,不復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。真能念佛,不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」真念佛,好好念佛,是含蓋多少的通身放下與真誠功夫,才能不被境轉。〈中庸〉亦云:「發強剛毅,足以有執也。」今天讀法語,檢點自己,特別有感受,聊誌以不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