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破 放下 提起──雪公題〈布袋和尚圖〉
●省常


處身當今之世,國內由於政策大變化,抗爭、對立、報復諸事,時有所聞;而國際間,恐攻、軍演、北韓核試,也層出不窮。記得十八多年前,九二一地震,大家都念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。」不知現在還念否?九二一我們有切身感,現在局勢,看來離得較遠,可是這「世間無常」的本質一直沒有變過。

佛在世時,早就說過五個五百年,五種堅固:解脫堅固、禪定堅固、多聞堅固、塔寺堅固、鬥諍堅固,我們現在到了鬥諍堅固的時候,處身在這般時代,該怎麼辦呢?

除了「看破」,還要「修學淨土法門」,謹以雪公題〈布袋和尚圖〉的文字來說看破和念佛。

題畫多是先有畫,再題字,所題與畫面有關,卻又能將自己的悟境或修行功夫,透過文字表現出來,帶點輕鬆,又在輕鬆中有所體會和依循。布袋和尚是唐末五代 後梁的神僧,因常揹個大布袋而名,他的特色除布袋外,笑口常開,肚皮很大。


◎第一幅:「開口笑少說話,布袋不如肚皮大。眼前時有福飛來,為他萬物容得下。」

「開口笑,少說話,布袋不如肚皮大。」由他的外觀和修行來說。常見佛寺進門,雕布袋和尚迎人塑像(有人說是彌勒菩薩),旁邊題對聯:「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事;滿腔歡喜,笑開天下古今愁。」滿腔歡喜地笑,少說話──佛家有止語,因為說著說著就出是非了。以前苑裡有位師父就修止語,而古人也常說禍從口出。又說他肚皮大,大肚能容啊!

「眼前時有福飛來,為他萬物容得下。」是就因果說。圖的左上側,有兩隻蝙蝠,中國畫蝙蝠代表福,只要肚皮大,能容得下萬物,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。網路曾看到「垃圾人理論」,說每人都帶著一肚子垃圾到處跑,只要有機會,就傾倒出來;這時,你要是碰上了,就點點頭笑吧!沒有什麼過不去的。


◎第二幅:「放下布袋,提起葫蘆,並非顛倒。既不放下,又不提起,是真錯了。」

這是說修行。布袋喻煩惱,所以布袋和尚有偈云:「行也布袋,坐也布袋,放下布袋,何等自在!」煩惱很多,要認識它,以前雪公曾說:「要磨刀,不知道刀子在哪,磨什麼刀?」《百法》中有「心所法」,其中就有「煩惱法」,唯識都界定得很清楚,可以明白它的面目,今以「貪瞋癡」作代表,說明其特性。

貪:「於有有具,染著為性。」有,是生死境界,有因有果,指三界的生死,我們就因著染著三界生死,才在三界中輪迴不息,染著就是貪的面目。以前雪公說,凡是愛一人一物,就被它「黏住了」,很傳神!

瞋:「於苦苦具,憎恚為性。」憎是嫌惡怨恨,恚是心被觸動而懷恨在心,對於逆境,我們討厭嫌惡,不管發不發作,都是瞋。

癡:「於諸理事,迷闇為性。」對事對理心中不明,認不清楚,這是一切雜染生起的根由。對煩惱若認不清楚,就被煩惱轉了。要轉煩惱則是要「提起葫蘆」,圖上布袋和尚把布袋放下,提起了紅色的葫蘆,譬喻所修行的法門。

我們一覺察煩惱來了,就放下!修淨土法門,一旦提起佛號,煩惱自然放下,雪公曾在講經時開示:「煩惱起時能覺,覺已克制勿續,念佛克制即可不續,此念起時,他念不生。」這是從正面說,放下煩惱,提起佛號,並不是顛倒。從反面說,若是既不放下、又不提起,是真錯了。

至於說放下,有個大前提,先「看破」,依世諦法,苦的逼惱、無常的變動,是較容易感覺得到、看得破的;而依第一義諦,空及無我,則須進一步研究。總之,看得破,才能真正放下。


◎第三幅:「人我是非,一扇揮去,慈悲喜捨,六字念來。」

這是直捷切入的方法。人我是非,代表一切的分別對待,《金剛經》說四相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,從執著「我」而生對待的「人」,乃至紛紛紜紜的一切煩惱,我今一扇揮去──看布袋和尚左手一把扇子,就是要揮去人我是非等分別相,這是放下,然後提起六字洪名。而念佛的時候,是要具備「慈悲喜捨」這四無量心的質地。

稱作無量,是因普緣無量眾生,同時也引生無量功德的緣故。「慈」是與眾生樂,「悲」是拔眾生苦,「喜」是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而生歡喜,「捨」是不執著,同時是平等的,怨親平等,不起愛憎。懷著這慈悲喜捨的無量心,把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念來,這多直捷啊!除了緣念眾生的質地外,還須了解六字的原理,我們常說: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」那我們相應了嗎?


◎第四幅:「直筒無心,回首如意,更不分別,善惡無記。」

圖上布袋和尚右手執竹筒,左手攝如意,頭稍向左。大家都知道,竹筒直而空心,表念佛時,清清淨淨,空空如也,驀直念去。結果呢?驀然回首,表自自然然,並不有所希冀,卻一切皆如,與自性相應。

自性有三種德:覺照、平等、不動不變。只因迷了,就造惡,雪公云:「惡由於迷,善由於覺」,一不覺,失了覺照等三德。若清淨念佛,相應了,更哪有個善、惡、無記三性的分別呢?功夫到了,處在任何境界皆無入而不自得。


◎第五幅:「六入自清淨,六塵空攪擾,群動戲狡童,乾坤無煩惱。」

六入,就是六根,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上揭明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」六根收起分別,念得自然與本性相應,清淨不染了。六根所對的六塵,即便攪擾不停,也與我何干?我就是一心不亂。好像圖中布袋和尚身上周邊,有六個頑皮的小孩,喧鬧躁動,布袋和尚還是笑嘻嘻,由他去吧!我天地清淨,但自無心於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。這幅圖像,有時也在陶瓷店看到立體的,絕不是只表度量大,也是功夫到啊!

我們把五幅圖編輯成「看破、放下、用功、自在」的次第;再提出我們修淨土法門有四修:

一、恭敬修(尊重修),禮佛念佛,恭敬竭誠,不懈退。
二、無餘修,福德智慧二資糧,具修無缺,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」
三、無間修,勇猛精進無間斷。
四、長時修,從初發心到形壽盡,不換題目,不圖近功。

恭祝,功滿到蓮池,返此度眾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