絲竹可以傳心  ●藏密

香積世界,餐香飯而三昧顯。極樂佛國,聽風柯而正念成。絲竹可以傳心,目擊以之存道。
(唐代澄觀大師)

音樂,是感人最深的一種藝術。音樂出自人心,因為心能生出萬法,而人心有好有壞,所以音樂也就有好有壞。善性的音樂,可以調和人的七情,使歸理性。惡性的音樂,則能助長人的七情,令人失去理智。古時作樂必由聖人,是以聖人作的樂,能調和情感,令人歸復本性。

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以微風吹動寶樹,出微妙音樂,極樂眾生林間散步,耳聞無邊無盡的微妙樂音,根深蒂固的無明煩惱,便悄悄的鬆動乃致脫落,證得無生法忍,這是彌陀度化眾生的慈悲善巧。

(圖說: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以微風吹動寶樹,出微妙音樂,極樂眾生林間散步,耳聞無邊無盡的微妙樂音,無明煩惱便鬆動乃致脫落,證得無生法忍。)
語默動靜皆說法

諸佛說法,不拘形式,色聲香味觸等皆可以闡示真理,唐代澄觀大師《華嚴疏鈔》云:「但能顯義理,一切諸法,皆為教體。」只要能顯示真實義理,一切萬法都可以作施教之體。如《淨名經》所說,有佛以光明作佛事,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,有的則以佛的應身作佛事。有的則以佛的菩提樹、衣服臥具作佛事,或因種種煩惱,眾生貪求疲勞,佛就以此法而作佛事。

娑婆世界,釋迦佛以「音聞言語」為教化的主體,澄觀大師引《楞伽經》說,並非一切佛土,都以言語說法。有的佛國,直視不瞬,目不轉睛,口裡並無言說,也是一種說法。有的佛國,移動身體就在說法了。又如香積世界,飽餐香飯,便能證得三昧正定。極樂世界,聽微風吹動諸寶行樹,發出的微妙音,就能成就與自性相應的正念。演奏管弦絲竹音樂,可以傳心意,親眼目擊,也能心得大道。

所以諸佛的一語一默,乃至一視一瞬都可以說法,眾生或見,或聞,或覺,或知都能學得真實佛法。佛所演的妙法,若能契入眾生心神,何必非靠言語呢?

絲竹傳心意

「絲竹可以傳心」一端,澄觀大師舉了四個實例:「漏月傳意,相如彈琴,帝釋樂臣,馬鳴和羅」,分別略述於下。

漏月傳意

《史記.刺客列傳》,燕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,當燕王病重,太子丹請求回國,秦王說:「馬長出角,就放你回去。」太子丹精誠所至,果然馬長出角。太子丹回燕後,怨恨秦國,尋覓勇士刺秦王,經人推薦得衛國人荊軻。荊軻備妥兩件禮物,一是「棄秦投燕」樊於期將軍的頭顱,一是燕國地圖。

荊軻率領秦舞陽及十位勇士赴秦,秦王喜得這兩件大禮,准許荊軻來到御前,獻上樊於期的頭及燕國地圖。荊軻右手為秦王攤開燕國地圖,左手順勢擒住秦王,問說:「大王,寧為秦地鬼,願作燕國囚?」秦王怕死,說「願作燕國囚」。荊軻因此不殺。

秦王請求與後宮嬪妃告別,荊軻答應。於是置酒設宴,與荊軻共食。此時,宮女漏月,在一旁鼓琴送酒,伴著琴音唱著:「荊軻大醉酒,王掣御袖越屏走。」等荊軻醉酒後,大王快速抽掉被抓的袖子,逃過屏風。荊軻不懂琴音,秦王卻能會意,於是抽掉袖子逃走。荊軻左手執劍擊銅柱,冒出火花,這時秦王侍衛蜂湧而上殺死荊軻。秦王因懂琴音而免於身死。

相如彈琴

漢代司馬相如,字犬子,年少父母雙亡,九歲時替人牧豬。聽人說戰國的藺相如貴為卿相,即改名相如。村中有學堂,每日講學,相如放下牧豬的工作,求見先生,先生知道他是有賢才的人,答應他入座學習。經過十年,學堂先生已無書可供他讀。

相如得知蜀地臨邛的富人卓王孫,有女兒名卓文君,心儀甚久,趁著到卓家作客彈琴的機會,將愛慕的心意透過琴聲,傳到卓文君心裡。琴聲打動卓文君,與司馬相如私奔到成都。在大街上,卓文君放下尊貴身分,當壚賣酒。司馬相如則穿著與膝齊平的「犢鼻褲」,和酒保傭人一起洗碗筷。後來作了一篇〈子虛賦〉,獲得漢武帝的賞識而任官。司馬相如藉琴聲傳達「鳳求凰」的心意,獲得佳人。

帝釋樂臣

帝釋天主,有一位大臣名緊那羅,玄奘大師譯為「歌神」,善於歌詠。帝釋天主命他為執法的樂神,他能從音樂中宣演佛法。

緊那羅曾親自拜見佛陀,並在佛前彈琉璃琴。當時,在佛前的常隨大眾,除了不退轉的菩薩外,其餘的大眾聽了琴音,都失去了自制力,像小孩一般全身舞動。

馬鳴和羅之伎

《付法藏因緣傳》記載,佛入滅六百年後,馬鳴菩薩在華氏城,製作音樂各處教化,樂名《賴吒啝羅》,撫琴的意思。馬鳴菩薩製作的樂音,清雅哀婉,和諧調暢,宣說「苦,空,無常,無我」的真相,訴說諸法的如幻如化,三界如牢獄,一無可樂。即使擁有高顯的王位,有自在的大勢力,那一天無常死期來到,誰能不死呢?富貴如空中浮雲,立刻散滅。我們這身軀,虛偽不實,像芭蕉皮,剝開後,原來一無所有。

馬鳴菩薩請許多樂師,到各方宣演,但樂師並不了解音樂的曲調音節,都演唱錯了。馬鳴菩薩披一件細毛編織而高貴的「白氎衣」,到眾樂師中,親自敲鐘擊鼓,調和琴瑟,音節柔和哀雅,曲調完整,宣演「苦,空,無常,無我」的道理。華氏城中有五百王子,聞樂音後,厭惡五欲,感動而同時出家。

潤物細無聲

孔子云:「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」音樂,潛移默化,能陶冶性格,所以現代人稱音樂是「侵略性的藝術」,它的功能具有獨特的侵略性。繪畫,可以選擇閉上眼睛不看。詩歌,可以選擇閉上嘴巴不讀。惟獨音樂,倚賴著它的無形潛伏,得以無孔不入的滲透到人的耳朵,沒有選擇的餘地。

聖人、佛、菩薩的智慧「與日月合其德,與四時合其序」,所作的音樂,呈現「哀矜惻怛」的真誠,至善至美,和柔哀雅。因為能「盡人合天」,故能如春風化雨「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」,潛移默化的勢力與效驗,令人難思難議。

(圖說:馬鳴菩薩製作的音樂,清雅哀婉,和諧調暢,宣說「苦,空,無常,無我」的真相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