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曉、義湘二法師,同為朝鮮新羅人,元曉為華嚴宗學僧,義湘則尊為海東華嚴初祖。兩人晚年皆歸心淨土,求生極樂。
據《宋高僧傳》記載,元曉、義湘發心到大唐求法,因雨困於海邊,避於舊墳塚裡,夜裡口渴掬水而飲,覺異常甘美。天明,見昨夜所飲之水,竟是從墳塜流出。這一晚,仍待在墳中,只覺有眾鬼作祟。元曉悟得「心外無法」的佛法妙理,學佛何必外求?即攜囊返回。義湘則隻身入唐,到終南山,禮華嚴宗二祖智儼為師,幾年後返回朝鮮,大弘《華嚴》。
據史傳,元曉與義湘各有傳記,然在《朝鮮禪教考》記載:「普依大師,字智法。元曉義湘,嘗在塔下,親稟《涅槃經》。」元曉義湘似是同一人。民初楊仁山居士,獲得許多從中土遺落到日本、韓國的佛法典籍,對「元曉義湘」有異於以往史傳的見地,茲語譯如下:
義想(即義湘)與元曉兩位法師入唐參禪,元曉法師在露宿荒郊時感悟: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;心外無法,胡為別求?」得「唯心」的要旨,中途返韓;而義想法師則到長安終南山,跟隨智儼法師學習《華嚴》,過了幾年才回去韓國。智儼法師弟子法藏法師撰寫《華嚴探玄記》寄給義想法師,義想法師即命弟子分別講演,大大闡揚了《華嚴》宗旨。
又查考各宗各派的章疏,錄載元曉法師的著述有四十七種,而義想法師的著作僅僅一卷而已。直到看見日本保存的大安法師為海東沙門元曉法師《大乘起信論別記》所作的序,文中述說元曉法師與法藏法師同樣受學於至相大師(即智儼法師),這才明瞭義想法師、元曉法師是同一人。如在中國,稱「憨山德清」、「蕅益智旭」之類,字與號並提,後人不察,分歧為二,實是誤會了。宋贊寧法師作義想、元曉二公傳記,模糊離奇,難辨其實,更不足以採信。
因校對到《大乘起信論疏記》,一併作此標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