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歲末,百貨公司週年慶、耶誕節,一直延燒到元旦、過年,接著春季服飾上市,賣場、專櫃祭出多種手段促銷商品,期望增加人潮,刺激買氣,其中一個手段便是「流行、時尚」。
近幾年,以「快時尚」為定位的品牌,在全球拓點開店。這些集團掌握時尚更新汰換的發言權,商品從設計、試做、生產到銷售,縮短成一至三週。表面上讓人在最短的時間,用較低的價格,買到更新潮的服飾。卻將設計素養帶入速食文化的行列,變相的壓榨勞動者。在不遺餘力的促銷、降價誘惑下,令消費者購買更多衣服,看似促進經濟發展,但新衣穿幾次就被遺忘於衣櫃深處,然後面臨回收或丟棄的命運。大量丟棄的成衣,不僅造成浪費,也對環境產生污染。
在低價銷售的背後,需依賴低工資、勞力密集、大量製造以減少成本,使得紡織、染色、運輸以及包裝的過程,產生大量有毒物質。以人造纖維的制程為例,消耗了大量的水,然後排放汙水,又造成農地汙染,對整個環境系統帶來負面的影響。
臺灣曾是紡織王國,承接國外知名品牌委託製作成衣,成品送回委託廠商的國家,銷售至世界各地,國人再購買這些舶來品,一來一回增加運輸成本。第一線的製造者,往往沒有能力購買這些產品,只能接受其他地區回收的舊衣、日用品。舊衣外銷也曾為臺灣創造十年商機榮景,但在快時尚的風潮下,全球舊衣盈千累萬,臺灣舊衣外銷驟減,近年已成為垃圾焚燒的大宗。
《論語.學而篇》說:「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」治理國家,要心敬不欺,不苟且了事;對百姓誠信,真心辦事;愛惜百姓,不虛妄浪費而加重百姓賦稅;繇役、築城等公事更不能耽誤人民農事。現今舊衣成為垃圾山、工資過低、進口物資傾銷等問題,政府實宜誠實面對,積極處理。至於我們個人如何盡一分心力呢?由自身做起,體恤人力,愛惜物資,在日用平常間維護環境、減少浪費。
首先,不需趕流行,不需攀比,不堆積日用品,減少口腹之欲,搶購衛生紙不如節省使用。顏淵一簞食、一瓢飲,尚能樂在道中,我們生活優渥,應當「約之以禮」,行事都要謹守分寸,與其奢也寧儉。購買耐穿、實用的衣服,許多生活配備,在二手市集也可以尋得價格合理而實用的產品。平時節電省水,減少垃圾,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,少開車,多走路。假日,與三、五好友,到戶外享受自然風,應景吟詩,強身淨心,樂在其中矣!
有人說,現代人物資般般現成,何必這麼「儉」呢?清代劉綸云:「惜衣惜食,非為惜財,緣惜福。求名求利,須知求己,莫求人。」福報有限而欲望無窮,若不愛惜福分,到了福盡之日,陷入困頓絕境,怎堪容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