計實唯境──計度執著唯獨外境是實有。這是誰的主張?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一載:「或順世外道,及清辯等,成立境唯,為簡於彼言識之唯。」又《述記》一本亦云:「清辯、順世,有境無心。」即指佛世時,有順世外道,主張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之極微實有,此四大極微是色心等一切內外諸法之生因,除此四大極微之外,更無他物。若色心等一切諸法滅後,則還歸四大,此即古印度之「唯物論」者之主張。
另外又指清辯論師(佛滅度後約一千一百年左右,出生於南印度,是中觀學派之大論師),他主張:
①俗諦立唯境無識──在俗諦(世俗共許之真理)上建立唯有可見聞覺知之色境,卻不許有任何獨立於色境之外,而與色境相異的心識作用存在!
②真諦立心境共為真空──在真諦(聖智所照見之真理)上建立一切法,不論內心、外境,其本體都是「真空」。然而,此處的「空」,並非如世間凡夫迷情所說的「空」,而是指現象界之一切諸法,一一當下悉皆「中道實相」第一義空,如古詩云:「翠竹黃花非外境,白雲明月露全真,頭頭盡是吾家物,信手拈來不是塵。」此亦即所謂「現象即實在論」也。
上述之順世外道及清辯論師之見解,均與護法論師(佛滅度後約一千一百年左右,出生於南印度,是瑜伽學派之大論師)之「唯識無境」、「外無內有」(心外之法非有、心內之法非無)之學說相對立。
護法論師主張「賴耶緣起」,謂現象界千差萬別之一切諸法,皆是由「阿賴耶識」所執持之色、心等種子所生。一切諸法,雖然似乎是各自獨立,各有自體,可是彼此之間,卻互依互助,彼此增上,如帝網珠,光光互照,一珠遍於千珠,千珠攝於一珠,舉一全收,無欠無餘,此即所謂「現象圓融論」也。
古印度這兩大教派,對於諸法體性,是空?是有?因主張不同,曾於佛滅後一千一百年左右,由代表瑜伽學派的護法論師,與代表中觀學派的清辯論師,展開空有之論爭。
護法論師係根據「緣起論」而立教相門,主張由因緣所生之法為有體之法。
清辯論師係根據「實相論」而立觀心門,主張觀因緣所生之法,即空即假即中,所謂「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」。(《掌珍論》頌云:「真性有為空,如幻緣生故,無為無有實,不起似空華」,謂一真法界,無諸對待,真妄、染淨、生死涅槃、凡夫諸佛,皆如空華,亂起亂滅。)
上來二師之主張,雖似相破,實係相成,益發彰顯「真空妙有」之佛教至理。故華嚴宗賢首大師,乃調和二宗之說,而於所著之《華嚴一乘教義分齊》卷四云:「以色即是空,清辯義立;空即是色,護法義存。二義鎔融,舉體全攝。若無後代論師,以二理交徹,全體相奪,無由得顯甚深緣起依他性法,是故相破反相成也。」
由此可知:空有二宗,性相圓融,同遵聖教,同契真理,同為破除眾生之煩惑,同為接引眾生出離生死之方便法門也!此點不可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