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憨山德清大師,在〈勅建五臺山大護國聖光寺妙峰登禪師傳〉一文,記載大師與妙峰禪師相識的因緣。
妙峰禪師,明末禪宗僧人,法名福登,俗姓續,是春秋名人續鞠居的後代。二十七歲時,受具足戒。
妙峰禪師,至江南雲遊參學,朝拜南海普陀山,回寧波的路上,染上流行病,差點就斷了命。有一夜,住在旅舍,身體很虛弱,口乾舌燥,很想喝水解渴,茶壺裡卻沒有半滴水。伸手一探,就著盥洗的浴盆,掬起水來喝,覺得甘美無比,瞬間解了渴。
隔天早上,看見浴盆裡的水,混濁又汙穢,覺得很噁心,嘔吐不止。突然領悟︰「飲之甚甘,視之甚濁,淨穢由心耳。」這一盆水,半夜喝來甘甜爽口,早上卻變得污穢混濁,原來水的淨穢,是自己的心識分別啊!想著想著,滿身冒出大汗,病就痊愈了,但是從此全身疥瘡黃腫。
明穆宗隆慶元年冬天,妙峰禪師來到南京。這時無極大師在天界寺宣講《法華經》,憨山大師擔任副講。每日早上起來,都看見淨房(廁所)十分清潔,知道這位淨頭(打掃浴廁的人)絕非泛泛之輩,必是高人。於是在半夜偷偷偵查,看見淨頭拿著燈火,仔細地打掃淨房,清洗籌杖──廁所中用以代紙拭糞之小木、竹片。靠近一看,原來是位黃腫病的僧人,心裏覺得很特別。原來擔任淨頭的僧人,正是妙峰禪師。
過了一段時間,妙峰禪師臥病不起。憨山大師前往客寮探視,禪師全身瘡腫,連手都舉不起來。
大師問他:「能否安心辦道?」
禪師回答︰「都是業障啊!身體的病已經很難受了,還有嘴饞的病,更是難治啊!」
大師問︰「怎麼說呢?」
禪師說︰「每次見到行堂,端著饅頭走過,就恨不得他能放下饅頭。」
憨山大師知道妙峰禪師是有道之人,隔日便帶了一些糕餅瓜果去問候,親手拿給他,禪師吃得很歡喜。憨山大師笑著說︰「您是一位真道人啊!」因此常去探視談話。
妙峰禪師說︰「每次聽無極大師講經,都能心開意解。」在年輕時,妙峰禪師就有如此的妙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