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花出淤泥而不染,清香聖潔,素為世人所喜愛。而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,它是佛教最有代表性的標誌。佛教為何特別推崇蓮花呢?《妙法蓮華經》,以蓮花為經名,我們從明代天臺宗一松大師《法華經演義講錄》中,可以一窺其奧妙。
佛在《法華經》,演說微妙不可思議的教法,此法既是幽微難以理解,如果不借助比喻,淺智初學怎能徹底明白?所以只好用蓮花來比擬。世間水中和陸地上各種草木花果,非常繁多,都不能比喻這個妙法,唯有蓮花能作比喻,這是什麼緣故呢?
因為世間各色各樣的花,有的開花而不結果,像牡丹花等。這只能比喻修無益的苦行,無法證得聖果的「苦行外道」。
有的結了果卻沒開花,如銀杏等。這只能譬喻有些人虛妄分別,以為一切法都是自然而有,不是因緣所生,不必修行的「自然外道」。
有的開許多花只結一果,如桃李等類。這只能譬喻修種種的法行,僅僅得到一個「聲聞初果」。
有的一花卻結許多果,如胡麻類。這只能比喻世人,忠君愛國,孝養父母的善業,果報不過是生於色界初禪天,享受天樂的凡夫而已。
有的一花結一果,如柿子等。這只能比喻有些修行人,遠離人事憒鬧,孤居獨處,修十二因緣法,得個偏真涅槃的「緣覺乘」人。
有的是先結果後開花,如瓜、茄類。這只能比喻初果聖人,斷了見惑以後,重緣真諦空理,繼續思慮修習,進斷思惑,得證二、三果。
有的先開花後結果,如稻、麥等。這只能比喻有些菩薩,先藉緣修方便,助發真修的「權教菩薩」。
以上所說種種的粗花粗果,沒有特別妙義,都不能用來比喻《法華經》的妙法。唯獨蓮花,一開花就結果,有花就有果,花和果同時具足。雖處淤泥而不染,染淨同在一處,這才是真正的妙花。因此可以比喻《法華經》的妙法,蘊含眾生與佛同具圓滿覺性,聖人與凡夫毫無二致的義理。
由此可知,若非妙法,不足以用蓮花來做譬喻。若非蓮花,也不足以將妙法徹底比喻明白。如今,用妙喻來比喻妙法,法妙喻也妙,法喻雙舉,因此本經名為「妙法蓮華」。
《法華經》,闡明一生成佛的原理,佛度眾生的本懷盡在此經,唯有蓮花能比喻此妙法。我們觀賞蓮花的「花果同時」,就能理解妙法的「生佛同源」。若理解蓮華處染常淨,便知道妙法的「生佛一致」。此正顯示《法華》一乘實相妙理,在塵不染,在凡不減,因果圓融無二,種佛的因,成佛的果。
眾生須經佛的番番調停,次次陶鑄,待到眾生機熟,佛才在《法華》會上,開權顯實,會三乘歸於一乘。而最能代表蓮花的妙法,則非淨土宗莫屬,故古來即以蓮宗作淨土宗的別名。明代幽溪大師說:「行者今念佛,功德不唐捐,因中已有果,如蓮華開敷。」這是以佛的果地覺作眾生的因地心,一念相應一念生,念念相應念念生,此土信願念佛,極樂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朵。妙因妙果,不離一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