偉大史家司馬遷——伍子胥傳(上)
●王令樾

讒陷謀害,父兄俱亡

伍子胥是春秋末楚國人,名字叫伍員,父親叫伍奢,哥哥叫伍尚。

伍奢是楚太子建的太傅(輔弼國君之官,也是太子老師),費無忌原為少傅,後來離開太子,侍奉楚平王。平王令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娶妻,見秦女美好,回國後就勸平王納為妻,而給太子另娶。為此怕平王死後太子殺自己,就不斷離間平王與太子的感情,希望除去太子。

伍奢勸諫平王,不可聽信讒言而疏離骨肉之情,但費無忌變本加厲,更以太子將謀反來讒害太子。平王大怒,囚禁伍奢,並派奮揚去殺太子。奮揚見太子無辜而放走太子,太子逃到宋國。

伍奢有兩個賢能兒子,費無忌怕兩人為父報仇,就以伍奢為人質,對伍奢說:若召來二子即可活,二子不來即死。欲藉此誅殺伍氏父子。

伍尚兄弟明知此乃計謀,去也是父子俱死,但伍尚認為若是為求生而不去,日後又不能雪恥,必為天下人恥笑其不孝,故令伍子胥逃走,以報父仇,自己則去送死。

平王派使者告知伍奢召二子前來時,伍奢回答說:「伍尚為人仁愛,叫他來他必來,子胥為人剛強暴戾卻能忍辱,能成大事,他明知此來是父子一起被擒,勢必不會來。」由此可見為父者如此了解兒子。

伍尚是個仁孝卻不能權變的人,伍子胥剛烈理智,能行權變之道以成大事。可是日後在吳國,吳王夫差猜疑他時,他不知功成身退以避禍,顯然其智並不高,其剛烈性情卻埋下日後的悲劇下場。

棄楚奔吳,漁者相助

伍子胥逃到宋國後,與太子建在宋國遇上華氏之亂,就又一起逃到鄭國,鄭國對他們很友善。

可惜太子建聽信晉頃公之言,欲與晉國裡應外合滅鄭,換取日後晉國幫助自己回楚國當太子。但事情洩漏,被鄭定公得知,於是殺了太子建。

太子建之子名勝,與伍子胥準備到吳國去,沿途夜行晝伏,在昭關幾乎被抓住,有所謂伍子胥一夜急白頭之說。後來得一漁夫相助渡江,終於到達吳國。

在逃亡途中,根據《越絕書》記載:子胥至江上,看見一漁夫,就請他幫助,漁夫知他們非平常人,於是讓他們入船藏伏渡江。

子胥即解下他先人傳留的劍贈與漁者,漁人說:楚平王懸賞千金,如今我怎會不要千金而要只值百金的劍呢?漁者在到達渡口,子胥離開後,即翻覆船,挾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,表明無意洩漏消息。

漁者這是憐惜子胥志向,但他必未想到日後子胥對楚國的無情,若知道,他是否仍願助子胥逃脫?情義之人能接受鞭屍自己國君的事嗎?是一大疑問。

【圖說】漁者憐惜伍子胥之志,渡船贈飯,捨命相助。
闔廬奪位,吳國伐楚

子胥抵吳,吳王僚剛剛主政,吳國公子光(諸樊之子)為將,伍子胥靠公子光求見吳王。日後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想要殺吳王以自立,就推薦專諸給公子光,幫助他完成大事,自己與勝則躬耕於鄉野。

再說公子光所以要反叛,是因吳王壽夢,欲傳位給最小兒子季札,季札辭讓,於是傳給長子諸樊;諸樊臨終欲還位季札,季札又辭讓,於是傳位給弟弟餘祭,再傳至弟弟餘昧及其子僚。

公子光認為兄弟相傳後,季札又辭讓,就應由長子諸樊的兒子繼承,餘昧不應傳給兒子僚,而是應傳給自己。於是在五年後刺殺吳王僚,自立為吳王闔廬,召伍子胥為行人(官職),參謀國事。

此時楚平王死,昭王即位,楚國令尹子常殺費無忌,楚人大悅。楚又誅其大臣伯州犁,其孫伯嚭逃到吳國。此後子胥助吳伐楚,連年征戰,楚人再無安寧生活。

倒行逆施,掘墳鞭屍

伍子胥與申包胥是朋友。伍子胥逃亡時,曾說一定要消滅楚國,申包胥則說一定會保存楚國。

及至吳兵進入楚國國都,昭王逃離,子胥尋昭王,並掘開平王墳,鞭屍三百。包胥逃亡在山中,找人對子胥說:「你是已故平王的臣子,今作出羞辱死人的事,豈不是沒有天道到了極點?」子胥向包胥致歉,並說:「吾日暮途遠,故倒行而逆施之」,顯然是在急於報仇下不顧天理而為。

申包胥向秦國求救,晝夜哭泣,七天七夜不止,感動秦哀公而出兵攻吳救楚。

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、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、揚雄《法言·重黎》都有鞭屍說,揚雄還批評子胥「鞭屍籍棺,皆不由德」,指子胥鞭屍,及吳軍攻入楚國後,壞宗廟、搬陳器、奪宗室之女為妻,都是不道德,不合人性的作法。

東漢 趙曄《吳越春秋·闔廬內傳》對掘墓鞭屍更增加了細節:「左足踐腹,右手抉其目,誚之曰:『誰使汝用讒諛之口,殺我父兄,豈不冤哉?』」但有記載,伍子胥是鞭墳,不是鞭屍。若真是鞭屍,則有忠孝不能兩全之嘆。

子胥都自認是倒行逆施,實不知何以仇恨之心如此之盛?而世間冤冤相報又何時能了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吳兵攻進楚國,申包胥向秦國求救,晝夜哭泣七天七夜不止,感動秦哀公而出兵攻吳救楚。

【前期連結】偉大史家司馬遷——孫子吳起列傳(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