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的不争之争 ●洪中周

退休搬回彰化芬園鄉下居住以後,傍晚常會騎腳踏車到鄉間小路繞一繞,除了運動以外,也想多了解童年故鄉離開五十幾年的改變。

大體說來,故鄉改變並不大,沒有高樓,人少了,只剩散居的老人守護,大馬路從村莊外圍切割,交通便捷許多,農村依然凋敝老舊,真的只適合老人居住了。

某日,我騎車從碧興路往南投方向漫遊,來到三號高速公路下面,看到右邊有新築的堤防與道路,便好奇地灣過去,沿著河堤邊旁寬廣的鄉間柏油路,甚覺詫異,或許縮小了貓羅溪河床多出來了河川地吧!

前行幾百公尺,看到河堤坡梯旁有一面新造的鑲字大理石牆,趨近一看,文詞甚為熟悉,一讀是《老子》的句子,首句是「上善若水」,以雋秀書法鐫刻,全無署名,猜測是水利署作完工程留下的得意秋波吧!

鑲牆的文字如下:


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
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
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
言善信,政善治,
事善能,動善時。
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

回來一查,是《老子》第八章,在總共八十一章中的第八章,算是《老子》開宗明義的重要立論。再查閱趙雅博的白話註釋,回想以往摩玩《老子》經文的印象,這一段文字依然有老子「正言若反」的教導策略。

前兩行論「不爭」,上善若水,處惡近道,是聖人之所為。之後中間夾「善」字的七句,其實論的全是「爭」,教人居住要像水那樣擇地,存心要像水那樣淵深,與人相處要像水那樣仁慈親愛,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,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,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,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。這些已非「不爭」,也不是「無為」做得到的,必須在生活中有積極的作為,這種「爭」是處世修為應具備的條件。到了末尾,又呼應開頭的不爭,最後的目的只是不犯過錯,符合老子一向柔弱低調的生活態度。

感謝有司做了這一個《老子》的文字碑文,讓我多一番深刻的體認,不敢專美獨享,因撰一采風錄短文,公之於世,假日無去處者,不妨來此一訪,咀嚼《老子》一段經文,必有一番體悟與收穫。

【圖說】貓羅溪新設的坡梯,邊牆鑲有老子「上善若水」一段文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