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歸人●雨華

此迴若不懷歸計,向後從誰結善鄰?
請看路傍埋朽骨,其中多是未歸人。
(宋代有嚴法師〈懷安養故鄉詩〉)

《樂邦遺稿》為宋沙門宗曉所編,希望有情眾生同歸淨土。眾生迷於六道太久,忘了回家的路,幸釋尊慈悲開示一條捷徑,啟發信心,讓眾生找到歸途。他在序文中引有嚴法師詩云:

「請看路傍埋朽骨,其中多是未歸人」,且讀一則「未歸人」的事蹟。

從前在福建地區有一位張聖者,年幼時曾在竹林中牧牛。偶然間,遇見兩位修道人下棋,張聖者在一旁看,不知不覺棋局下完了。修道人憐憫他觀棋太久會飢餓,就折一根苦筍給他。張聖者吃了以後,起初很甜後來是苦味,於是把沒吃完的丟棄。到家後,子孫已經過了四代。從此不吃人間燒煮過的食物,而能做「頌」體的文章,斷定人們生死禍福之事。因此人們稱他為張聖者。

後來出家為僧,遊歷四方,到興化軍(今福建省莆田)。當時陳康伯還沒登第,前往求頌,張聖者只寫「羊毛筆」三個字。康伯不知道其中含意。朝廷中秋選將,康伯又經過這裡,再次前往求頌,張聖者仍然寫「羊毛筆」三個字給康伯。自此中舉成名。

康伯剛作某縣的縣尉,要前往漳州漳甫當差,安排行程的官吏告知,次日要在羊毛筆菴用早餐。康伯問是哪裡?官吏答:「從前有一位修道人,住在此處,有非常高尚的品行。他善於製作羊毛筆,每日只賣二十枝,賺錢六佰,以養活修道眾人,其他時間閉門不出。後坐化而亡,人們敬重他,以漆塗飾遺體,如今還在呢!因此得名為羊毛筆菴。」

康伯到那裏後,行最尊恭敬的五體投地禮。問修道人死亡的時間,剛好是康伯的生日,因此,他悟知自己前身就是羊毛筆菴主人。張聖者前後兩次寫的「羊毛筆」三個字,果然沒錯啊!康伯於是在石碑上題字,記錄這件事。並將俸祿購置田宅,擴大菴屋,接待四方來的人,到如今都沒有停止。南宋孝宗時,康伯官至左丞相。

陳康伯知道自己前身是修道人,這一世做到左丞相,然而福報享盡之後,又能去哪裡呢?應該還在六道中輪迴吧!永明禪師〈四料簡〉說:「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。陰境若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」警醒世人,即使禪定功夫再好,沒有依靠淨土法門,面對生死關頭,十人之中有九人走錯了路,仍隨著業報而輪迴,沒有跳脫的一天。

今生能遇到淨土念佛法門的我們,比之陳康伯、張聖者,幸運許多。能不加緊用功嗎?唯有淨念相繼,承佛願力,信願行三資糧齊備,才有歸去蓮邦的機會,不再是迷路的未歸人!

【圖說】宋高宗,曾讚陳康柏:「敬重明敏,一語不妄發,真宰相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