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喜《易》 ●三學

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、《繫》、《象》、《說卦》、《文言》。讀《易》,韋編三絕。(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)

如果到荒島,只能帶一本書,您會帶那一本書?有人說:「我會帶《唐詩三百首》。」有人選《紅樓夢》。英國首相梅伊被問到時,她只想帶《傲慢與偏見》一書。名建築師姚仁祿,同樣的問題,他答說:「《地藏經》。因為《地藏經》百看不厭,看佛陀講地藏菩薩的故事,不管從第一品讀起,或從中間讀,甚至從最後一品讀,每次閱讀都有不同的領會。」在帶一本書的限制下,這本書當是千挑萬選下一個人的最愛。

脫困的信念

孔子是「信而好古,敏以求之」的好學者,他與眾弟子周行列國十四年期間,孔子的座車裡帶了那些經典,餐風露宿時可以為伴?《論語.子罕》篇:「子畏於匡。曰: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」這章經文,隱隱約約透露了一些消息。

西元前四九七年,孔子以五十五歲的垂暮之年,離開魯國故里,開始十四年的國外奔波生涯。這一年的十月,孔子一行離開衛國,前往陳國,途經匡地(今河南省長垣縣),遇上第一遭難題。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說:「孔子狀類陽虎,拘焉五日。」七年前,魯定公率軍侵鄭時,魯國家臣陽虎帶兵通過匡地,曾迫害匡人。孔子面貌同陽虎又有一些相像,匡人見到孔子一行人便誤以為是陽虎再來,糾集群眾把孔門師生圍禁起來,長達五天之久。

孔子如何面對這場險境?孔子一行被團團圍困,仇恨的匡人會有什麼不測之舉,很難預料。這時候,孔子怎麼辦?他看著隨車的典籍,說:「弘傳古聖文化的周文王已經過世了,這古聖經典不就在這裡嗎?如果上天要讓這些古聖文化喪亡,我這個晚輩就沒機會遇上這些典籍了。上天如果不願意讓這古聖經典喪失,匡人能對我怎麼樣呢?」這段經文,展現孔子面對困境的信心與勇氣,這分信心勇氣,建立在「經典、天命,及孔子的好學」,構築成一個堅不可破的堡壘。最後在「子路彈劍而歌,孔子和之,曲三終,匡人解圍而去」,結束一場無妄之災。

孔子車裡帶了那些經典?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」,這「文」是指周文王繼承的經典,文王繼承堯、舜、禹、湯之道,後有武王、周公,相續不絕。文王雖已逝世,但載道的文化在茲,須由孔子傳下去。「在茲」的「茲」,一是指孔子自己,他能承擔傳遞文化的責任;一是指孔子看看座車內,這「《易》、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」等經典。孔子十五歲,就志於學此古聖修己安人的智慧,發願以此利己化人,這些經典當中,尤以《周易》與文王最有關連。

【圖說】孔子看著隨車的典籍,說:「弘傳古聖文化的周文王已經過世了,這古聖經典不就在這裡嗎?」
憂患中演《易》

周文王原是殷紂王的諸侯,因「積善累德,諸侯皆嚮之」,被人進讒言說:「此不利於帝」,殷紂王於是將文王拘於羑里(今河南省湯陰縣)。文王在被監禁的七年中,帶了伏羲畫的六十四卦入獄,文王在憂患中演《易》,而作《彖辭》,發明六十四卦的精深義理、《易》道由此而興。後人撰《封神演義》,有詩讚歎文王:

羑里七年沾化雨,伏羲八卦闡精微;
從來世運歸明主,漫道岐山日正輝。

孔子一生好《易》,對伏羲的六十四卦、文王為每一卦作的《卦辭》,以及周公為三百八十四爻作的《爻辭》,這富含天地人難為人知的秘訣,深深吸引了孔子。尋常人對此「卦象、卦辭、爻辭」百思不得其解,孔子則一遍一遍的摩挲翻閱,觀而察之,對《易》的好樂著迷,只能以「韋編三絕」來形容。

孔子在列國行旅中,屢屢遭逢困境,如前所說的「畏於匡」,在宋國的「桓魋之難」,在陳蔡邊境的「絕糧七日」,還有十四年的漂泊,孔子飽嘗「道不行」的委曲。困頓難行中觀《易》,所以孔子有「作《易》者,其有憂患乎」的戚戚同感。

樂天而知命

孔子在《繫辭傳》裡說,文王興《易》之後,從六十四卦中選出「履、謙、復、恆、損、益、困、井、巽」九卦,教人自修其德,以防憂患於未然。據南宋稅與權所撰的《易學啟蒙小傳》說,「孔子三陳九卦意」,當在「畏匡」以後事吧!故曰:

「『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,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』吁!斯文興喪,關諸天而聖人處憂患也。樂天而知命,此天之所以為天,而文王、孔子之所以為『文』也夫。」

這部《周易》的興與喪,關係著天命,以及聖人善處憂患之道。文王、孔子都是樂天而知命的聖人,所行順合天道,故文王稱「文」,孔子為「文聖」。

四聖成《易》

一部《周易》,孔子好學不倦,時有心得,作了《易傳》十篇,以解釋經義,名為十翼。孔子作的十翼,次第是「上彖、下彖、上象、下象、上繫、下繫、文言、序卦、說卦、雜卦」。

今人熊十力撰《原儒》云:「孔子實有作《易》之事,曰:『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』云云,是明明以繼文王而作《易》自任。孔子稱天不喪斯文,自信己之不死於匡,可見孔子發明《易》道,其關係於天下萬世者太重大。」《易》,經伏羲畫卦,文王繫辭,周公作爻辭,孔子作十翼,歷經四位聖人的述作,整部《易經》燦然大備。

孔子集儒家之大成,這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」的自信,及以「斯文未喪」為己任,孔子自謂這一生所學的經典,全是繼文王而來。由此更證明儒家之學出於《周易》,而中華文化的根源亦在此經,甚至五行八作各行各業,都與此一經息息相關。孔子畢生好《易》,隨身不離,實其來有自啊!

【圖說】文王被囚於羑里,在憂患中演繹《周易》,作《彖辭》,發明六十四卦的精深義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