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家之道:子弟須因材施教
●治煩


劉彭城《史通》自序云:予幼奉庭訓,早遊文學,年在紈綺,便受古文尚書。每苦其辭艱瑣,難為諷讀。雖屢逢捶撻,而其業不成。嘗聞家君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傳,每廢書而聽,逮講畢及為諸兄說之。因竊歎曰:「若使書皆如此,吾不復怠矣。」先君奇其意,於是始授以左氏,期年而講誦都畢。
觀此,可悟教子弟之法,人性質不同,各有所逅,一概施之,鮮能皆當。
(清‧焦循《里堂家訓》)

唐朝史學家劉知幾,著有《史通》,自序中提及幼年求學的情形:

年幼時,與兄長在家裡,由父親指導學習經典,十幾歲時,就接受《古文尚書》的訓練。但是《尚書》的文句艱澀,更以讀音不順口,不易記誦,因而經常受到責罰,一直無法學成《尚書》。

有時,他旁聽父親為兄長講解《春秋左氏傳》,深為吸引,忘了自己所學的是《尚書》。父親講完後,他便能為兄長們複講,並陳述自己的觀點。劉知幾私下經常感嘆,所學的經典,如果都同《左傳》一般,那是絕對不會懈怠的。父親認同了他的想法,改教他《左傳》,一年後,不僅能背誦,也能完整講述。

從劉知幾的學習經驗,可以體認教導孩子的方式,應依照不同的秉性,施以適當的教材,畢竟每個人的資質性向各異,單一無彈性的教導,很難有成效。


【前期連結】齊家之道:教子弟讀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