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西方是趨──潘玉鳳居士往生見聞記
●張式銘


孝悌慈忠

臺中蓮社養正念佛班第二任班長──潘玉鳳老師,事親至孝。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期間,為減輕父母負擔,打工貼補家用,協助弟妹升學。母親往生時,啟請蓮友助念,因至誠懇切,感應許多瑞相,十分殊勝,此乃潘老師最感欣慰且津津樂道者。

父親年邁時,潘老師主動在家附近買房,將父親接來就近照顧,使老父無虞匱乏,得以接近佛法,安享晚年。末學曾數度在東興市場、中山公園和文化中心遇見他們父女的身影,潘老師孝順孺慕,體貼入微之情,溢於言表,感人甚深。

潘老師擔任教職,前後三十多年,桃李滿天下,始終秉持聖人「有教無類」的教育理念,不分良莠,皆以栽成。擔任導師時,對身心罹病、家庭不健全、信心缺乏等需輔助者,施予愛心、耐心,殷殷照拂,如護小草。尤善於激勵學生上進之心,或諄諄引導,或善言啟迪,學子感激之餘多能奮發有為,成為今日社會中堅。

又時下補習風氣盛行,凡任教主科者,多於課後給學生補習賺外快,但潘老師堅持不為。課餘之暇認真備課,致力修道,真正做到「謀道不謀食」,實為教育界的「清流」與「中流砥柱」,其流風自當影響深遠。

學佛護法

潘老師大學期間即篤信佛法,和雪廬老人有書信往返,如今列為臺中蓮社重要社史資料。潘老師進入教育界後,常來蓮社聽經,並且隨緣接引,度化同事與學生。

中年時期,道心更加堅固,自奉儉樸,卻經常五千、一萬大額捐款給臺中蓮社、慈濟、法鼓山、華梵、護國寺等諸多道場。特別盡心盡力護持臺中蓮社,擔任國學啟蒙班的導師、輔導老師十多年。

教職退休後,潘老師在蓮社擔任書務志工,整理、搬運、寄送經書不遺餘力,經常見她背著大量經書,汗流浹背,氣喘吁吁,卻笑容滿面,樂此不疲。

難能可貴的,潘老師志願參加半夜三點至四點半的助念行列。凡服過兵役的都知道,值勤衛兵最怕半夜兩點至四點的班次,因這段時間最辛苦,正熟睡就要起床,執行完任務天已快亮,整夜都睡不好。潘老師卻選擇人員最稀少,任務最艱難的時刻犧牲奉獻,甘之如飴。

在養正念佛班,潘老師接任了第二屆班長,之後長期擔任學術組員,深得大家的讚佩。約三年前,潘老師發覺班員學佛知見落差不小,遂用心良苦籌組讀書會,禮聘師長導讀,由資深班員和初學班員共同研討,實屬高見。往生前一週,還惦念著這個月班會《無量壽經》的研討要出題,苦思研究,留下最後的貢獻,「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」有如是者。

【雪公與潘老師的書信】
志決往生

潘老師往生前一個月,身體虛弱,婉拒蓮友的探訪,表示要安心靜養做功課,以防分心;又說兒女十分孝順,家中安排得當,請蓮友放心。當時潘老師敬仰的同事陳老師致電關懷,叮嚀她人生無常,凡事要預作準備,方可安心念佛。她十分歡喜,領納在心。

期間,在與好友組成的「生西讀書會」,她也交代了往生助念事宜,神態平和、道心堅定地說,現在的心情,一切放空。孩子也告訴她要心緣佛號。平日生活以聽經、讀經、念佛為主,不做別事。專心研討《無量壽經》外,必讀《普賢行願品》,她很謙卑地分享,每天念誦,六十二首偈頌自然而然記在心中了。

十月卅一日丑時,潘老師坐在椅子上往生,頭微微垂下,如專心念佛一般。助念過程中,許多蓮友感到十分法喜,如同參與一場法會,這就是潘老師的期待與心願。助念十六小時後,全身柔軟,面容安詳。

《徹悟禪師語錄》云:「唯西方是趨,則他日報終命盡,定往西方,不生餘處矣。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,他日若倒,決不向餘處也。」潘老師念茲在茲求生西方,加上平日作為,正助功夫具足,一定往生成功。

感念緬懷

潘老師遇悲喜事都向佛菩薩祈求秉白,有如向慈父訴說般,阿彌陀佛是她心靈的依靠,有阿彌陀佛大威神力的加被,令其一生遇境,內心都能保持平靜。

綜觀潘老師一生,善事父母,教育子女,勤修布施,廣結善緣,遇人苦難,慈悲濟助,無有休止,充分扮演慈母與大姊、良師與益友的角色,諸多美好的形象,永植人心。

雖然斯人已逝,但她為人處世的真誠,學儒學佛的用心,立下了典範,同時也留給我們無盡的感懷與哀思,相信她已蒙佛接引,往生極樂,但願能早日乘願再來,回入娑婆,廣度眾生,滿菩提願。


【圖說】潘老師往生後,眾多親友學生深深懷念。她的一位學生,分享登在臺中一中校刊《育才街》六十五期的文章,供人緬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