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之德風 ●三學

東風則草靡而西,西風則草靡而東。在風所由,而草為之靡。(漢代‧劉向)

《墨子.兼愛》記載,戰國時代的楚靈王,喜歡士人有纖細的腰身;楚國的臣子為了博得君王青睞,每天只吃一頓飯,餓到須扶穩才能站起來,走路要扶著牆壁。因為君王喜歡細腰,沒多久民風就開始轉移,楚國細腰之風便吹了起來。

這正應驗了孟子在《滕文公篇》所云:「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」大多數的人都是「從行不從令」,樂於跟隨上位者的行誼,卻不願順從上位下的命令。

如風如草

《論語.顏淵篇》,孔子說:「君子之德,風。小人之德,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君子修養的德行,如何能像風一般影響人?

西漢的董仲舒有個比喻:君子像是一位造瓦匠,他造了一個作瓦的模子,一團爛泥倒入瓦模子,就能造出一片一片美麗整齊的瓦片。又像鑄金工匠,他作了一個鑄金的「模範」,將金加熱鎔化後,置入「模範」,就能造出金手鐲、金耳環,甚至一口大鐘。

君子修養成德,作個好模範,所到之處皆能「綏之斯來,動之斯和」,人們見了這「好模範」,日日遷改行善而不自知,這種影響力稱作「君子所過者化」。

孔子為何用「風」形容德的影響力?風,無形無相,速度極快,凡風吹過之處平等普被,所加被的範圍廣闊無邊。清代沈起元《周易孔義集說》,形容德風是「巽而入之不暴,化之行亦无迹也,神道鼓舞亦不遽也」,君子德風影響人,如風平順的吹而不暴烈,風化而不著痕跡,以天地自然的道理鼓舞人們而不急遽,因此得以迅速而廣闊的普及。

人民為何用「草」為喻呢?因「民性含仁而眾柔,不能自立,故喻以草。」(宋‧陳祥道《論語全解》)百姓居於弱勢,大多是心性仁懦而柔順,不能自我獨立於世上,像是隨風搖擺的小草。

如郵傳命

孔子也曾以「郵遞」形容德的風行快速,孔子說:「德之流行,速於置郵而傳命。」(《孟子.公孫丑篇》)古代傳遞上面的命令,是人騎馬傳遞的。隔一段,設一個驛站,一個接替一個地傳遞下去,直到目的地,這是當時最快的速度了。君子之德流行各方,如郵驛的快速傳遞。

君子以德服人,不使力,不強迫,效果超乎想像。劉向《說苑》云:「上之化下,猶風靡草,東風則草靡而西,西風則草靡而東。在風所由,而草為之靡。」上位者能改過修德,以此化導人們,猶如風吹草上,東風吹來,草自然向西倒去;西風吹過,草自然向東倒過來。全看風從何方吹來,百草便順著倒去。

清代經學家惠士奇《易說》解釋旅卦,君子與其「齊之以刑」,不如「道之以德」,他說:「懇懇用刑,不如行恩孳孳。求姦,未若禮賢。君子之德風,善人能去殺,君欲善而民善矣。」勤於用刑,不如勤於行恩。揭發姦惡,不如禮敬賢人。君子有德,則風行草偃。善人為政百年,就不用刑殺。為人君若有善行,下民自然好善。

【圖說】孔子以「郵遞」形容德的風行快速。
風行草偃

唐太宗即位時,各方盜賊蜂起,與群臣討論如制止?有人請用重典來禁止。太宗笑笑說:「百姓所以當盜賊,是因為賦稅和徭役太繁重。我們為政者,若能去除奢侈,節省經費,減輕勞役,少徵賦稅,並且慎選廉潔的官吏,讓人民衣食有餘,他們就不會去當盜賊,如此何必用重典呢?」果然,幾年之後,四海昇平,路不拾遺,外不閉戶,商旅夜宿郊野,也不怕有盜匪。節用、輕徭、薄賦、衣食足,這般德政,當然受人歡迎。

蘇轍在〈御試制策〉,對當時的宋仁宗建議,君子之德風,風行則草偃,所以要「知風之自」,上位颳什麼風,下面就會迎合什麼風向,他說:「昔太祖好武略,則天下之猛士出而為之兵。太宗好奇謀,則天下計畫之士出而為之慮。真宗好文而愛儒,則海內無有不學以待上之所使。」宋太祖好武,故天下猛士紛紛出來當兵。宋太宗好謀,故天下謀士皆為之用。宋真宗好文,故海內皆知「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千鍾粟」,故人人好學以上報朝廷。上位者所好,豈可不慎!

宋仁宗,好文愛儒,故天下無有不學的士人。有一位官員扈稱,當上梓州的轉運使,有一年遇到作物欠收,百姓大饑,道路散布著餓殍。扈稱先拿出自己的祿米,拯救人民,此舉感動了許多富家大族,願意將糧倉存米捐給官府救災,因此存活數萬人,宋仁宗特別降旨獎諭扈稱。扈稱先拿個人的祿米來賑民,富人見了恐落人後,紛紛捐輸布施,可見「君子之德,風。小人之德,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聖人所言,確實可行。

如響應聲

《尚書.君陳篇》,君陳要赴成周洛邑上任時,周成王叮嚀他要記得「爾惟風,下民惟草」,上位者如風,下民如草,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,有德之風在於「明德」,必須誠心誠意的明其明德,才能收「以身教者從」的效驗。上位君子,樹立美好的德風,上以「實感」,下以「實應」,往往「不言而信,不令而從」,端本澄源了,就能如影隨形,如響應聲。

【圖說】與其「齊之以刑」,不如「道之以德」。君子有德,則風行草偃。善人為政百年,就不用刑殺。為人君若有善行,下民自然好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