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藝精湛,堪稱國寶的花生爺爺,和我們約好早上八點上課,卻不見蹤影,花生奶奶也不知道爺爺去了哪裡。「早上涼,多穿一點!」奶奶見我們穿得少,關心道。我雖說不冷,仍抵不過奶奶好意,穿上大衣,和爸爸媽媽到處找尋花生爺爺。竹林沒有、廣場沒有、倉庫也沒有,唉,到底在哪兒呢?最後爺爺出現在菜園,讓我們鬆了一口氣。
花生爺爺把工具拿到廣場,開始教我們認識地上放著的一根竹子:「做掃把最重要的就是『竹子』!用來綑綁芒草的竹條要筆直有韌性,綁起來才會漂亮不容易斷,最適合的竹子是成長了一年、根部的白色粉末還未蛻除,正巧配合十一月至十二月芒草開花期。」
媽媽問:「任何種類的竹子都可以嗎?」「只有這種竹子適合,它的竹筍苦澀不適食用,一般的綠竹筍啊、毛竹筍啊、桂竹筍啊,好吃卻不適合做掃把。這種竹子的俗名叫『黑葉竹』。」爺爺為了讓我們徹底學習,親自帶領我們到竹林現場觀察。
花生爺爺拿起柴刀,在竹子前端劃了正正的十字,卡上一個自製十字小木塊,以刀背敲擊木塊,竹子便整齊迅速地一分為四,教人嘆為觀止!每一片再剖成兩片、削薄,只留取最外面一層薄薄青皮。看爺爺削得又快又好,似乎很容易,我們卻沒有一次試成功,爸爸還險些削到手,由此可知,如今市售芒草掃帚,改以其他材料綑綁之因。
輪到另一主角「芒草」上場囉!芒草也得經過篩選,尤其過了最好的生長期,每一枝都得來不易,幸虧有絲瓜阿姨不畏風寒,陪著滿山找尋,加上絲瓜伯伯自製的鐵鉤,拉取便利,小有收穫。今天一同上課的,還有阿姨及一位工研院退休的林伯父。
花生爺爺教大家整理芒草,順著芒花方向集成一束,以芒草葉捆緊,每人捆好五束,爺爺拿自製木槌(實木製作一體成形,又是一番驚豔!)搥扁芒草桿並切齊,大家跟著如法炮製。爸爸有模有樣的槌起來,爺爺在旁指導:「邊槌邊轉,不要不敢用力,空氣打掉了才好綁。」一時間,空氣中充滿了木槌「篤篤篤」的聲音,客語國語混雜的交談聲,蘆葦桿摩擦的沙沙聲及鳥叫聲,暖暖陽光趕走專屬早晨的微寒,今天是個好天氣呢!
重頭戲要開始了,花生爺爺將竹片一端固定於水泥柱,以另一端纏起一束芒草,捲了幾圈,再纏上一束,捲一圈後再纏上一束。五束合一,就直直往桿上捲,桿中塞進一根竹枝,強化帚心力量。捲到頂再捲回來,形成交叉花紋,到底時,花生爺爺割斷竹片,將竹片插進芒草桿中又再拉出,繞了兩圈後,把多餘的竹片切下,又把桿尾修飾美化,鏘鏘鏘鏘!好看實用的芒草掃帚出爐囉!
大家既是興奮又是佩服得掌聲響起。學員接下爺爺幫大家捲好的掃帚,完成這傳承的一刻,都搶著和爺爺拍照留念呢!而完全取諸自然,再次賦予不同生命價值的芒草掃帚們,也將各隨使用人,展開全新旅程!雖然芒草掃帚的用途,只是平凡地為人們掃塵除垢,但隨著技藝的失傳,也許在多年後的某一天,它們會在博物館現身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