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車於快速道路,準備下去的交流道口,立了一個「試踩剎車」的告示牌,每每看到,嘴角都不自覺地露出微笑。
「試」這個字用得挺妙的。眾多交通告示,多是一個指令一個動作,標準行事,例如巷口的「慢」、平交道的「停」,或是「禁止進入」等等,明確醒目。而「試踩剎車」則多了一種叮嚀提示的溫柔,在漸次輕踩剎車的時候,掉速的失落感也隨之減輕,愉悅順心,專注在前方的路。
其實這種感覺似曾相識。
大學時,學佛經歷過多次力求精進與迅速退轉的歷程,在菩提道上上下下。常常「下交流道」都像失速列車,橫衝直撞,傷痕累累。偶或得見警語,得有貴人及時提點,善根突然發起,跌勢趨緩,平復了心情狀態﹐重新起步的油門也就較為順暢輕鬆。
在念佛班的讀書會上,主持學長談到,某書認為人生是繼續進行前世沒有做完的事。這在佛教的觀點其實就是酬償業報,所以現在的遭遇,很多都是業力在牽引著,若能夠察覺到這一點,調整自己的心,或許就能夠暫時斷開業力的連結,重新出發。
那時聽了覺得真的很受用。是啊!被業力牽引墮落,在下坡的路段,即使無法馬上止住跌勢,並非只能撒手放棄。急剎難以瞬間停下強大的衝力,而太猛力自責,或許也會造成內傷;若能「試踩剎車」,漸次斷開業力的驅動,便有機會逐漸找回自己的速度,重新掌控方向,不致失控迷惘。
試自檢點如此,同參道友間的砥礪也是這般。相互提攜時,當護念自他善根,一次次善巧提點,讓退轉的速度逐漸減緩,再慢慢引導,回到正途;若用力太猛,令失信心,甚或起了瞋心,就像急剎鎖死輪胎,失控翻覆,要修復就大不容易了。
意欲短暫地斷開業力實在很不容易,畢竟那是長期養成的慣性運動。像是有一陣子常常彈琴,某些段落較難,反覆練習後手指自然有記憶點而不需看位置;一樣的,若隨興而彈久了,要調回正確的指法,也不容易改過來。
就此聯想到了「肌肉記憶」的培養,這本來是在說身體的鍛鍊,其實許多事情也是如此。反面來看,懈怠的心、墮落的行為也能養成「怠惰記憶」,面對事情的反應也可能成為一種循環。如果能在當下正視自身的狀態,用正法來思維,或更直接地用念佛來替代,這「負面記憶」造成的惡性循環或相續的因緣,也就能夠暫時斷開,斷開業力的連結,重新出發。
曾經有一段時間自我練習,在打開電腦前誦念兩百六十個字的《心經》,這時,心思是真正能夠安住在清淨的佛經上,抑或心急地妄想著開機後的例行公事和種種娛樂?
明明只有短短兩分鐘,經典又是如此簡短而熟悉,結果呢,這時就可以很明顯地檢視,自心是如何毫無抵抗力地受習氣牽引了。開機前試圖閉目靜坐已經如此,其他六根接觸六塵當然更甚,若不試踩剎車,自然每下愈況。
在學佛的路上,處處都是五欲六塵的交流道,一不小心就下了三塗、迷途六道。在這最後一程,必得好好把方向盤緊緊抓牢,向西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