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德潤身學論語(上)
●三學


臺中蓮社國學啟蒙班,小一、小二要學《三字經》、《弟子規》,小三以上一直到國一、國二都要學《論語》。啟蒙班每年開辦暑假的活動,若隨著活動結束,《論語》因而鬆手不讀了,如此學習大打折扣。為什麼要學《論語》?當初依雪公之意設計《論語》課程,一定有深遠的考量,學《論語》能得大受用,而且是很容易入手的課程。

學《論語》是為了培植道德,滋潤身心。人都有身體、心理兩方面,沒有學《論語》,大概就是跟著習氣走,走向縱欲享受。家長都希望孩子不要變壞,愈來愈好,學《論語》就可達成這個心願。

如何不變壞,而且愈來愈好?閱讀書籍、看電視、看影片也可以達到,但畢竟都是現代人的產物,現代人貪瞋癡具足,寫的書,說的話,難保沒有貪瞋癡,難免有錯誤的訊息,如何保證不會變壞,而且愈來愈好?

經典是顛撲不破的道理,經典是怎麼產生的?〈中庸〉說,一個君子所行之道,要「本諸身」,先從自己身上實驗,行得通了,然後「徵諸庶民」,放到一般百姓平民身上來實驗,平民百姓也都行得通,然後「考諸三王而不謬」,把夏 商 周三王的智慧拿來與經典鑑定,結果一模一樣。這樣還不夠,要「建諸天地而不悖」,放到天地之間每一個角落來實驗,也都不違背,都行得通。最後「質諸鬼神而無疑」,也對得起鬼神。所以經典歷經千百年不壞,是有道理的,吾人靠這樣的經典,生活就不會變壞,心靈也會愈來愈好。

經典浩翰如海,儒家有十三經,任何一經學到頭髮白了都不見得能通,所以雪公教我們至少要讀《論語》。《論語》共有二十篇,四百九十八章經文,都要熟讀;經文熟了以後,歷境逢緣一放晴光,開智慧,讓人愈趨向善。

【圖說】學《論語》是為了培植道德,滋潤身心。
直心為德

「植德潤身學論語」,〈大學〉曾子說:「富潤屋,德潤身,心廣體胖」,經濟好了,家裡就會裝點得美侖美奐。人的內心有德,發於身體,使身體有光容,氣質高雅,用德性來滋潤身體,叫德潤身。所以德性愈厚則「心廣體胖」,心量開闊,身體健康。

因此曾子說:「故君子誠其意」,誠意就是德。德字古時寫做「惪」,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从直从心」,上面為直,下面為心。直的上頭為十,中間為目,下面直角是隱,在牆角最隱微的地方,好像有十隻眼睛在看著我,我敢為非作歹嗎?保持如此直心就是德。

人的心最隱密,心裡想什麼沒人知道。心裡若動了歪腦筋,想著好像有十人盯著看,常常這樣訓練,就不會做壞事,這就是德。

所以曾子說: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」,有十個人隨時隨地在對我們指指點點,「其嚴乎」,這多麼嚴格啊!心頭有一部《論語》常提醒自己,就能靠《論語》植德潤身。

有德者如何生活?《詩經.小雅》云:「潛雖伏矣,亦孔之昭。」魚兒藏在水深處,應該很安全了,但魚還是怕太明顯被人看到。有德君子就是如此,所謂「君子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見乎?」君子異與常人之處,在暗室也不做虧心事,任何一處都是如此。

有德則能滋潤身心,無德則身心枯槁。故《書經.周官》云:「作德,心逸,日休」,有德,光明正大,心裡輕鬆,名譽一天比一天好。反之,「作偽,心勞,日拙」,作假不依正道走,則多方掩飾怕曝光,一天比一天操勞,做的事一天比一天糟糕。

歷代學《論語》者,他們如何滋潤品德,獲得豐富美滿的生活?謹從七個方面來談。

【圖說】德性愈厚則「心廣體胖」,心量開闊,身體健康。
一、言語如蘭

蘭花的清香高雅,人人歡喜。有德者必有言,言語如蘭。有德者說出來的話「德音孔昭」,言語合乎高尚道理,且能闡發明訓,讓人聽得懂,這就是有德之言。

茲舉《論語》中二個例子:


(一)閔子騫言必有中

「魯人為長府。閔子騫曰:仍舊貫,如之何,何必改作?子曰: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」(《論語.先進篇》)

魯國收藏兵器的倉庫壞了,魯哀公想要擴建。閔子騫聞訊說,照舊就好了,何必全部拆掉改作?孔子讚歎:「閔損這個人平常不太說話,一說就說到重點。」魯哀公受不了三家大夫的跋扈,想要擴建兵器庫,討伐季氏家,但閔子騫認為勢已不可為。果不其然,魯君兵敗,被驅逐到吳。閔子騫以「仍舊貫」一語,微婉勸諫魯哀公,說話一針見血。

閔子騫的言語力量,也為他保住家庭。當父親知道繼母苛待閔子騫,想把繼母趕走,閔子騫以「母在一子單,母去三子寒」勸阻父親,讓父親打消了念頭,留下了繼母。這就是話說得有力量。

閔子騫是在孔門「現場」學到《論語》的賢者,在現今山東 濟南還有一座閔子祠,祠前對聯云:「一彎汶水先生志,兩岸蘆花孝子心。」留給後人無限思慕。


(二)趙仲修善於啟發

宋朝趙仲修與李衡,同在國子監讀書,一起參加科考。李衡落榜,趙仲修安慰他說:「你有沒有讀過《論語》?」《論語》,三尺之童無不讀,我李衡豈有不讀?趙仲修說:「《論語》首句『學而時習之』,學什麼?不為考試,不為作文章,而是學聖人。想學聖人就得時時刻刻學習,如:出入起居之時,學也。飲食遊觀之時,學也。疾病死生之時,亦學也。」李衡被趙仲脩一點醒,於是博觀群書,終身奉行《論語》,一生只以《論語》教化學子。

趙仲脩何以能安慰人,因為他說話有分量。他父親跟程頤學,教趙仲修學《論語》,不止學文字,還得注重道,依正道行故有德,有德必有言。

我們一天不知說了多少話,沒幾句話能發揮力量,因為沒有德。要說出像樣的話,必須具備品德。許多人感嘆今日的孩子語文能力差,何以語文差、作文差?內心無德。要孩子寫出好文章,先要有德。有德,能滋潤言語文字,自然言語如蘭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有德,能滋潤言語文字,自然言語如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