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念向善 一路向上
●心廬


現在有這麼多講經說法的宗教團體,為什麼社會還是那麼亂?

社會安定,在於人心向善。但是人們一旦踏入這個可怕的大染缸,難免身不由己,受到污染,進而同流合污,甚至不可收拾,實在是可惜的。

孟子說:「讀書之道,在求放心而已矣。」讀書就是把放出去的本心找回來,為善為惡,就在一念之間。如欲長保健康與富貴,其道無他,應當自勵自勉,一念向善,免於誘惑,則一路向上。

作善降福,作惡降殃,是否真實?

宋朝名臣、大文學家歐陽脩在他的〈瀧岡阡表〉說:「嗚呼!為善無不報,而遲速有時,此理之常也。」明朝袁了凡的《了凡四訓》中,舉例甚多。吾自幼深信因果報應的道理,茲舉兩例:

(一)陶四翁

陶禹錫的高祖—陶四翁,開一家染坊,他曾用四百萬錢買下紫草做原料。有一個內行的經紀人看到這些紫草,對陶四翁說:「這些是假紫草。」陶四翁檢視後,發現真的被騙了。經紀人說:「不必擔憂,我會把這些假紫草分別賣給小染坊,你就可以減少損失。」四翁說:「好。」

明日,經紀人來了,陶四翁將四百萬錢買的假紫草,當他面前全部燒毀,說:「寧可我被誤,豈可再誤別人呢!」陶四翁本來資本並不多,後來生意竟然愈來愈好,達到「富盛累世」的地步。子孫考上進士登第者數人,陶禹錫是其中之一。

(見宋施德操《北窗炙輠》)
(二)昌化章氏

昌化地方(今浙江)有章氏兩兄弟,都沒有生兒子。哥哥先向族人抱養一名男孩做兒子,不久,他的妻子就生了一個兒子。弟弟說:「哥哥既然有親生的兒子,何不將抱養的兒子給我?」哥哥告訴還在坐月子的妻子,妻子說:「不行,沒有兒子的時候抱養他,剛得親生兒子就棄養他,別人會如何講我呢?」

弟弟請求不已,嫂嫂就說:「不得已,寧可將親生的兒子給他。」弟弟起初不敢接受,最後嫂嫂還是把親生的兒子給他。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後,長子名章翃(字景韓),次子名章詡(字景虞),與多位子孫相繼登第,章家遂成昌化地方的望族。

(見南宋周密《齊東野語》)

一般人聽到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道理,多嗤之以鼻,認為是迷信。殊不知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的道理,大家都曉得,但是為什麼不相信累世因果的報應呢?其實道理很簡單。

陶四翁,雖然資本不雄厚,寧可自己被騙虧本,絕不騙人得利。生意人本以賺錢為目的,但他不敢違背良心,一念之善,影響他的事業以及子孫。章氏婦不因有了親生兒子,就把抱養的兒子送給別人,她的心念是何等的高超與慈悲!更不是一般婦人見識。能將親生兒子送給小叔,保存章家的血脈,她的想法最合乎倫理道德。

有陶四翁或章氏婦這樣的父母,子女自然正直向善,也會努力用功,一心向上。父母的善行義舉,兒孫自有福報,孫輩長大後科舉及第,報應之速,如此驚人,乃是上天欲世人知道作善降福的道理。家有賢父母,其家必定興盛,這難道不是很自然的道理嗎!


(作者係臺中蓮社鹿港佈教所創辦人王銀基老居士哲嗣,現為佈教所負責人)
【圖說】陶四翁開染坊,寧可自己被騙虧本,絕不騙人得利。一念之善,影響他的事業以及子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