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伴  ●孟昌


孩子今天終於結束私中的入學考試,回想這一年多來的歷程,對於親子互動乃至何謂「陪伴」,有了更深入的學習。

起初,孩子對於「想要擁有一群學習較主動、積極的夥伴、同儕」,表現出高度的興致。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,他看著周圍大多數的同學都在輕鬆地迎接國小生涯的結束,課後相約在線上遊戲裡拼鬥、廝殺,而自己卻必須去補習班先修國中的課程,不免唉聲嘆氣,甚至開始抱怨這一切都是我和內人的一廂情願。

這種說詞出現的頻率多了,有時便會勾動我的無明火,親子關係也就頓時緊張起來。孩子覺得委屈、不被理解,我也被他三不五時的任性攪得七竅生煙。

後來,我常從他身上看到國小升國中時的自己。那個背負父母的期待,離開自己居住的小鎮,每天在清晨時分,踩著腳踏車,跨區到鄰城國中,在所謂「菁英班」中,成績載浮載沉的自己。

那時,父母工作繁忙,無暇了解我在陌生環境中適應、求學的艱辛,只是看著我不太理想的班級排名發愁。在深覺不被理解與接納的情境下,我只能把通往小城的那條大路旁整排綠得發亮的行道樹視為朋友,在上下學路過的朝暮時分,對著他們喃喃訴苦。

看著即將升上國中的孩子,我彷彿看見自己當時的投影。頓時驚覺,我其實想關懷,但怎麼也跟當初我的父母一樣,都落入了只想解決問題的窠臼?

當工作忙碌,而家人又有事需要我們協助時,我們往往只想快速處理問題,因而忽略人的存在與感受,甚至有時還會埋怨他們惹麻煩。這樣的處理方式,問題有可能會被解決,但彼此的關係卻也逐漸疏離,為未來埋下新問題的伏筆。

想到這點,心便不自覺柔軟起來,我是真心想關懷他的,也願意跟他站在一起面對眼前的難關。他只是無助,需要支持與引領,我似乎沒必要一下子就因不耐煩而擺出憤怒、指責的姿態。

不知從何時開始,我開始練習,把載他往返補習班的時間,當作親子互動的「魔術時光」。他有時還是會因為無力、無助而流露意興闌珊,但我將之視為求救訊號,會再次跟他核對做這件事的緣起與目的,並關顧他有何感受與期待,過程中耐心聆聽,並在最後堅定表達「這是當初我們共同決定要展開的旅程,我會陪你一起走完」的訊息。

幾次下來,我發現他的抱怨少了,專注力也增加許多。這才明白,以關懷為優先並非討好,而是「以人為本」,並能真實解決問題的王道。

以生命陪伴生命,不只適用於教學現場,更值得用來善待親愛的家人。在孩子結束考試,迎面對我微笑、擊掌的時候,我知道,這趟艱辛的旅程來到了終點,而我們也真正成為生命的夥伴。

【圖說】在親子互動的「魔術時光」,將孩子流露的情緒視為求救訊號,關顧他的感受與期待,耐心聆聽,陪他一起走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