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不可有名無實
●淨業


雜念是病,念佛是藥,念佛正治雜念,而不能治者,因念不親切也。
(明代蓮池大師)
【圖說】信心真切的人,如唐代白香山,時時不離阿彌陀佛,命終必蒙佛垂憐護佑。

清代陳熙願居士,撰《勸修淨土切要》,一勸發心念佛,二勸實心念佛,三勸求生淨土,四勸正助雙修。言雖淺近,道理皆從心中流出,無人不能奉行。今略述〈勸實心念佛〉一節,供作修淨資糧。

今既發心念佛,必須實心去念,不可有名無實。大凡無善根的人,斷不能念佛,故古人說:「聞佛法難,真信更難」,今能發心念佛,這個善根,卻要時刻增長,不可自己哄騙自己。

念佛,兼參禪研教的人,事理雙融,不執理廢事,也不會將事理打成兩截。此等人,對事一心、理一心,了然無疑,決定上品上生,金臺接引,更不需別人勸讚,我也不再多贅詞了。

念佛人分三等

今就事相上念佛的人,約分三等:

第一等人,信心真切。老老實實,一心念佛,不管是穿衣喫飯,辦事營業,只信這一件事,「行也阿彌陀,坐也阿彌陀,縱饒忙似箭,不離阿彌陀。」精進不退,今日如此,明日也如此,今年如此,明年也如此。這等人阿彌陀佛一定垂憐護念,命終時定生極樂世界。

第二等人,念佛心不專一。他也知念佛的好處,但俗念重,正念輕,正念佛時,心裏又想別事。念佛功課一暴十寒,今天念了,隔十天再念。像這等念佛,就算念到老,也無濟於事,不過種個善根罷了。等來世有緣,觸及這點善根,重新再老實修行一番,才可望有所成就。

第三等人,口念心不念。他原本就不知念佛的好處,只羨慕修行的好名聲,今日這裏有佛教法會,便隨行逐隊的念一天;明日那裏有法會,他也隨行逐隊的念一天。雖說念一天佛,其實只是空過,說閒話時候多,念佛時候少。在佛堂裏,原來有貪瞋癡的心,出了佛堂,也免不了貪瞋癡愛的事。這比第二等的,更差多了。

做事須用心真切

以上三等人,第一等佔得最少,第三等也不多,第二等的人人易犯。因娑婆眾生,被物質欲望蒙蔽,妄念難除,所以如此。試想,做一切世俗事,專心在此,就不能分心於另一件事,甚至眼不見色,耳不聞聲,鼻不嗅香,舌不嘗味,身不覺觸,夜以繼日的做去,這就是用心真切的樣子。念佛必須如此,纔能得力。若依「念佛心不專一」這樣懶散念法,雖種得一點善根,但恐惡根深,善根淺。即使這一世無惡業,不能保證後世不作惡,因惡行常會掩蓋善行。雖種善根,難於發生,又不知幾劫幾生,纔得出頭,豈不大苦?

急須生起真切心,發勇猛力,世緣可放下者就放下,人命不常在,切勿留戀自悞,果能如此,縱使不可放下的,也不妨礙念佛。譬如你有一件很急切的事,掛在心頭,雖去辦別的事,這一件急切的事,還肯忘了嗎?能如此念佛,自然沒有雜念,也不致一暴十寒了。

提防內外魔擾亂

念佛有真切心,卻遭魔障嬈亂,不得自由。佛的功德利益,他也知得真,信得極;念佛的方法,他也聽得多,見得廣;但念佛的工夫,卻不能行得足。對人說心要專一,自己卻雜念不絕。對人說勇猛精進,自己則常常懈怠。對人說要生死心切,自己卻悠悠忽忽。對人說種種方便工夫,卻為人而忘了自己。

這是什麼原故?因此人前世今生,曾種善根,所以心裏明白,稍能粗識淺解。又因往昔罪深業重,所以被魔障嬈亂,有內魔,有外魔。內魔是心裏時醒時迷,一切貪瞋癡愛,此念纔離,他念又起。外魔是境遇不順,種種障緣,逼迫身心,不得安穩。若不幸遇到這魔頭,應當對佛發願,勤求懺悔,消得宿世罪愆。古來修行人,都有此事。

念得心酸淚下

最要緊的一著,在念佛的心,不要因魔障而退轉。立定此志,百折不回,任他種種障緣,我這一聲佛號,總不離心。魔力雖強,仗此萬德洪名,與它抵對,不計利害死活,只管念去。六字念,四字念,高聲念,低聲念,朗念默念;行道念,禮拜念,行住坐臥念;安閒念,忙亂也念;樂時念,惱時也念;明白念,昏沉也念,連夢中也念;念得心酸淚下,念得火滅灰寒,念得神欽鬼敬,念得天喜魔降。

一聲佛號,能消萬劫千生的業障。一聲佛號,能啟動四恩三有的善根因緣。正是「搾到油來,擊撞之聲益狠。船當浪起,搖棹之聲益悲」。常想鑊湯在後,蓮池在前,雖有千萬人阻擋我不念佛,也誓不退轉。久之久之,必蒙佛冥冥中慈悲加被,障緣消釋,淨緣成就。佛不辜負人,必能滿所願。

【圖說】任他種種障緣,一聲佛號只管念去。如逢大浪,船槳划得更悲切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