鑑往知來:為民理財的劉晏(上)
●方璞


安史之亂最初的幾年間,百姓流亡逃命的有十分之八、九。百姓居住的地方,停駐重兵,軍隊花費不可計量,這些都得靠度支使、轉運使劉晏來處理。

劉晏精力充沛,思想反應敏捷迅速,變通有無,更是巧妙無比。他用重金招募腳力好、善於奔走者,偵察各地的物價,短時間內,各種物價的波動就可以迅速回報。因此,糧食貨物數量的多寡、價錢的高低,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。不僅國家獲利,還不會有物價劇烈波動的憂慮。

劉晏認為要辦成眾人之事,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幹的人才,所以他挑選敏銳、精悍又清廉勤勉的人加以重用。俗語說:「士子沉迷財賄,就會被人唾棄。」因為把名節看得比利益重要,所以士子能清廉自持。反過來,官吏雖然廉節,但沒有顯著的榮譽心,就會把利益看得比名節重要,因此官吏多半會收受賄賂。因此凡是文書簿籍的檢核查對,以及錢糧收入支出,雖然極具微細,劉晏一定交士子去辦,官吏只是抄寫公文,不能隨便發言。

他帶領的官員,雖在千里之外,但遵奉訓令就像眼前,絕不欺瞞怠惰。朝中權貴有人想把親戚故舊,託付給劉晏,他都應允,薪酬多寡、升遷順序,也如他們所願,可就是不允許他們掌管財賦的事情。

戶口增加,賦稅自然擴充,因此劉晏的理財原則,以養民為首要任務。他在各道分別設置「知院官」,每個月都要向轉運司,呈報當地下雨、降雪及作物的豐收、歉收情形。若豐收,轉運司就以高於市價的價格買進。知院官見作物出現歉收端倪,就先向轉運司報告:「至某月,需要若干的減免。某月,需要若干的救助。」到了申報日,劉晏不等州縣來申請,早就奏請朝廷,加以減免或救助。也不必等到百姓艱困疲弊,成了流民餓殍,才給予救濟,因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,戶口自然大量增加。

劉晏初任轉運使時,天下實際戶口不到二百萬。卸任時,竟有三百餘萬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劉晏,用重金招募腳力好、善於奔走者,到各地偵查物資物價,以穩定經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