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字懸契佛心──澫益大師著述
●藏密


著述,須實從自己胸中流出,方可光前絕後。
(蕅祖〈寄錢牧齋〉)
【圖說】蕅祖,一心歸命三寶後,隨時著述,竭力講演,與有緣眾生結「圓頓種」。

明代蕅益大師,閱讀蓮池大師增補的《自知錄》後,盡焚年少時的闢佛文稿。二十歲,喪父,得聞地藏本願,發出世了生死的心。二十二歲,專心一志念佛,將過往所作的兩千多篇文稿,一焚而盡。二十四歲出家,全力參禪,用功至極,「一切經論,一切公案,無不現前」。二十七歲,遍閱律藏,方知舉世都錯了。二十八歲閉關,病重,以禪功求生淨土。三十歲出關,道友請講律藏,開始著述《毗尼事義集要》,及《梵室偶談》。

三十八歲,因病避居九華山,在佛前「拈得『閱藏、著述』一鬮」,於是安心廣閱藏經,一心著述,發願要「著述開人天眼目,字字皆懸契佛心」。

蕅祖,自年少即立說闢佛,一心歸命三寶後,隨時著述,竭力講演,與有緣眾生結「圓頓種」。〈與胡遠志書〉云:「納長於著述,短於應酬。」著述又宜在晚年,蕅祖〈寄修雅法主〉,引雲棲大師云:「古人著述,多在晚年。」因佛法無量無邊,眾生無窮無盡,古來大德注疏論說,費盡一生精神,且博覽世間出世間的學問,僅有一兩本著作傳世,還免不了讓後賢指摘駁斥,何況是一時之間的口耳著述?「著述,須實從自己胸中流出。」

蕅祖為許多經論作「箋」,原則是「箋釋者,固不必盡殉舊說,亦不必盡廢舊說。但虛其心,體其言外之旨,疏其文字之脈。」這是蕅祖與郭太爵的書信所言。為佛經作箋注釋,不必盡依舊說作解,也不必完全廢棄舊說。只要虛心體會經論的言外旨趣,將文字脈絡疏通就可以了。

蕅祖四十七歲,邁入他的人生最後十年,經多年的解行悟證,已能圓解佛法宗趣,故此後的注疏,多稱性而談,著述之速,令人歎為希有。以下謹就蕅祖有記錄著述時程的注疏,略說於下。

周易禪解

蕅祖四十七歲,在天臺山的石城,完成《周易禪解》。為何要以禪解《周易》?因郭太爵居士向蕅祖請教《周易》,因此為他先解《繫辭傳》、《序卦傳》、《雜卦傳》、《乾、坤文言傳》,再解上經、下經。此書「從辛巳冬至今乙酉夏」,歷經一千二百多日完稿。

蕅祖云:「吾所由解《易》者無他,以禪入儒,誘儒知禪耳。」欲以禪觀深入《周易》至理,以此誘導儒者藉此書而發心修學禪觀。

彌陀要解

蕅祖四十九歲,撰《彌陀要解》。因弟子去病居士,久修淨業,希望有一部深得《阿彌陀經》大旨,文辭簡要不繁而明顯的注解,故請蕅祖作解。蕅祖「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,脫稿於十月初五,凡九日告成。」

九天完稿的《要解》,蕅祖「願一句一字,咸作資糧。一見一聞,同階不退。信疑皆植道種,讚謗等歸解脫。」全書計一萬多字,願每一字一句,讀者閱後皆能深信切願念佛,廣積三資糧,同證三不退。縱使有人深信,有人起疑,都能培植菩提種,或讚或謗皆得解脫。

唯識心要

蕅祖四十九歲,撰《成唯識論觀心法要》。玄奘大師揉譯的《成唯識論》,是佛祖的傳心要訣,蕅祖自感遺憾為業所障,不能剋證佛祖心要,然而「性相源頭,頗窺一線。誠或諸聖冥加,故亦不敢自祕,聊竭隙明,和盤托出。」對於佛法性相二宗的源頭,窺得一線光明,或許是因佛菩薩的冥冥中加被,故不敢自我秘藏,願竭盡心力和盤托出這一隙之明,以確立唯識觀的道理。

「舉筆於丁亥三月廿五日,脫稿於五月廿五日,閱兩月,述成《觀心法要》十卷。」願若有見聞者,隨喜不退菩提。若信若疑,當來都能成就菩提妙種,同生極樂淨邦。先覲見阿彌陀佛,再還入龍華初會,作彌勒佛的影響眾,盡未來際廣度含識,眾生度盡方證涅槃。

法華會義

蕅祖五十一歲,在靈峰寺,述《法華會義》。蕅祖感慨,能演《法華》妙旨的智者大師,早已入滅,後世賢哲堅固執著,滋生鬥諍,致使圓融絕待的法門,幾乎演成人我是非的情見。弘揚《法華》者,如築起又高又深的城塹,觀望者,見了更加懷疑畏懼。

蕅祖見此,扼腕痛心,於是作疏介紹,「舉筆於己丑十一月初五日」,剛完成序文,便病臥半月。至十九日,才得以勉強撰述。從早到晚孳孳,手不停寫,眼不停看。到了臘月二十六日,僅完成八卷。過年歇停三日,新春元旦隨及試筆,又經歷一個月總算告成,「足運心力六十八日」,一十六卷的《會義》,運盡六十八天的心力。

蕅祖述《會義》,為誘接初學,得以漸漸悟入《法華》實相,釋迦佛、普賢菩薩、智者大師必能諒察這番苦心。

【圖說】蕅祖在靈峰寺,述成《法華會義》,以誘接初學,漸漸悟入《法華》實相。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