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大宗 因緣為最
●藏密


見殿柱須具五緣:
一識心不亂,二眼根不壞,三藉以光明,四有境現前,五中間無障。

唐高祖得天下後,以李耳老聃同是李姓,故尊為大唐先宗。道士劉進喜更以「悉達太子,六年苦行,求證道果,是則『道能生佛,佛由道成』。」將佛法的「道」,拿來和老子所說的「道」混為一談,大力主張「道宜先佛」。

到了唐太宗,更下令「道士女冠,可在僧尼之前」,往後舉行齋會供養時,僧尼要站在道士之後。僧人智實力諫不可,惹得太宗震怒,貶到嶺南蠻荒之地。

貞觀二十年,太宗在長安弘福寺,召請道懿法師等人為皇太后誦經回向,太宗以「皇帝菩薩戒弟子」自稱。會後,太宗向道懿等僧人談到尊老子為先宗的本意,並吐露心意說:

「朕並非不留心佛法,自登基以來,未曾再創建一座道觀,凡有功德都歸賜僧舍,臨陣兵戈殺伐,也未曾放縱濫殺無辜,在各戰場都立有佛寺。至於李唐在太原的故居也改奉佛法。朕存心如此,想必諸位法師還想不到吧!」

道懿等僧人聽了趕忙起身辭謝。太宗說:「再坐一下,這是朕意,不說則無人知曉。天氣漸熱,僧人寺宇還未建好,今布施絹二百匹,可另造經寮,讓僧眾有寬敞之地可以行道。」

待貞觀二十三年,玄奘法師從天竺回國,太宗大悅,全力護持建寺、譯經、度僧,佛法興隆如日中天。

太宗駕崩,太子李治即位,是為高宗。高宗心裡仍對佛道二家孰高孰下有疑問,於是在顯慶四年,召請僧道在金殿論議。佛門由會隱、神泰、惠立三位法師主談,道士則由李榮、黃壽二人負責。雙方交叉詰問,因佛門法師精通佛法,且清楚道士冒用佛法偽造的道經,頻佔上風。道士則不明佛法的名相義理,難以爭辯,漸露窘相,「愕然不知所對,赧然下座」。

高宗聽完兩家交相詰答,仍不明佛道二家的宗旨。惠立法師即刻應對,指陳李榮、黃壽兩位道士不懂佛法的五蘊真義:色有十一種,統名色蘊;識有八種,皆稱識蘊。道士未聞此名,故不知如何發問,所言盡是狂妄不實的「浪語」,致使皇上聽了不明宗旨。惠立法師因此深論「佛法大宗,因緣為最」的宗旨。

佛法最大的宗旨,莫過「因緣」,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而生。惠立法師以眼要看見金殿大柱為例,必須具足五緣:「一識心不亂,二眼根不壞,三藉以光明,四有境現前,五中間無障」。眼看大柱時,心識要專注,眼晴不能有所損壞,還須藉助光明,大柱要現在前面,看者與大柱中間不能有障礙,必得具足這五緣才看得見大柱。若日光隱沒,或龍燭未點亮,縱使有紅色大柱在前也見不到。

又比如一粒好穀子,須有和煦的陽光,及田水、人工,才能萌芽。若在夏天,將穀子置於瓦甕中,或冬天藏於地窖,緣不具足就不會生芽。人也是如此,內裡須有自造的業因,外有父母的緣,這身體才能生出。若缺了父母的外緣,終無出生之理,世間各種禽鳥及萬事萬物要生起都是如此。故佛經云:「深入緣起,斷諸邪見」,明白因緣生起的道理,可斷除邪知邪見。由於佛的智慧能窮盡萬法真實之相,故稱「無上正覺」為人天師。外道不知因緣,有的誤認萬法是自然生起。有的則以為萬法無因,或說是宿世本業所作,這都是邪而不正的宗旨,不明白「萬法因緣生」的根本道理。

惠立法師暢談「佛法大宗,因緣為最」後,又對高宗詳說了「遍計所執、依他起、圓成實」三性的意義。最後,三位法師告辭,出了宮殿,高宗特命內給事王君德傳口諭:「法師講的因緣義理甚好,何不早作此論?」王君德又到李榮等道士處,宣達皇帝口諭:「你們道士何不學佛經?」李榮、黃壽等人聽了慚愧羞縮,無可奈何,氣為之塞。

(見《佛祖歷代通載》)

【圖說】佛法最大的宗旨,莫過「因緣」,惠立法師以眼見金殿大柱為例,必須具足五緣,方能看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