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過《雍正王朝》一劇,對劇中怡親王的孝順忠勇無私,必稱歎不已。怡親王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,自小失恃,為雍正親娘撫養,二人兄友弟恭,手足情深。胤祥幼時,對父親充滿孺慕之情,據雍正〈怡親王碑文〉記載:「禁庭教誨,循禮度以持躬;內殿承歡,篤孝思于繞膝。實超出于同氣,久默識于中懷。」胤祥與兄弟共學時,循禮有法度,在內殿常得父親歡心,篤厚的孝心,遠遠超出眾兄弟,這分孝思久懷於心了。
雍正即位後,封胤祥為「怡親王」,擔任諸多重任。雍正曾賦詩讚美:「天上根盤若木枝,朝陽輝映日紛披;葵心北拱輸丹禁,棣萼春榮護赤墀。」同胞天倫本是同根生,為皇朝輸誠辦事,兄弟攜手,同護王庭。胤祥的友于兄弟,在此詩中表露無遺,封為「怡親王」,名實相符。
孔子教人孝事父母,首要養親,然後敬親,終能怡親,如此可謂孝矣。《論語》中,孔子與伯魚,顏路與顏淵,曾皙與曾參,三對父子,可謂慈孝的典範,而伯魚、顏淵、曾參三人,受過古聖經典的薰陶教育後,於養親、敬親、怡親,尤足稱道,謹述於下:
陳亢,有一次問孔鯉(字伯魚),您父親孔夫子在家裡,有沒有傳授平日聽不到的道理?伯魚答說:沒有。仔細想想,若真有何特別的情況,有兩次是父親單獨教導我。《論語‧季氏篇》記載:
「嘗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曰:學《詩》乎?對曰:未也。不學《詩》,無以言。鯉退而學《詩》。
他日又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曰:學禮乎?對曰:未也。不學禮,無以立。鯉退而學禮。」
伯魚說,父親曾一人站在庭院,我見了不敢怠慢,快步趨過。父親叫住我問:「《詩經》,學起來了嗎?」我答說:「還沒有。」父親提醒:「不把《詩經》學好,無法與人談話。」我聞父訓後,便去學《詩》。又有一次,也是父親單獨站在院子裡,我快步趨過時,父親見了叫住我,問說:「禮儀學起來了嗎?」我答說:「還沒有。」父親訓示說:「禮儀學不起來,就無法在人世間立足。」我聞訓後,便去學禮儀。
西漢桓寬的《鹽鐵論‧孝養》說:「上孝養志,其次養色,其次養體。」奉養父母的身體,是孝的本分;稍好的,奉養時能讓父母歡喜。更好的,能養父母的志向。孔子期望伯魚在人世間能言能立,故教他要學《詩》學禮。伯魚善體親心,謹遵父訓,學《詩》學禮。孔子見子如此受教,怎能不「禮順心和」?伯魚既敬親又怡親。
顏淵,孔門德行科大哲,父親顏路小孔子六歲,師事孔子。待顏淵成長,也帶來孔子門下,依孔子為師。顏淵善繼父之志,孔子教他「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」,舉凡道德仁藝,顏淵學了「無不悅也」,努力用功「欲罷不能」。迭獲孔子讚歎說:「賢哉!回也」。顏淵不負父志,好學到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」樂在學習。當魯哀公、季康子君臣來向孔子求才時,孔子只推薦顏淵,稱他已學到「不遷怒,不貳過」,一怒即知克制,有過必不再犯。可惜如此好學而有智慧的顏淵,不幸短命死矣。
顏路將兒子顏淵送來求學,兒子也不辜負父親的期待,在德行一科卓然有成。為人父者,豈不歡喜安慰?故《鹽鐵論》云:「貴其禮,不貪其養,禮順心和,養雖不備,可也。」孝養父母,貴在生事之以禮,父母並非要貪子女多麼的華麗物質,只要順乎禮,令父母心裡和和順順,即使家貧不能奉養周到,父母也寬心。顏路或許得不到豐厚的物質奉養,但顏淵的學而成賢,滿了顏路送子求學的初衷,這豈非怡親大孝!
曾子年少時,比孔子小六歲的父親曾點,也將他送來孔子門下學習,父子倆同事一師。曾子,在孔子眼中是個「參也魯」魯直的孩子,不會曲曲折折,反而適合學道。
曾子一生得力於「三省」功夫,日日以三樁事情反省有否做到。且天天都是「戰戰兢兢」的修省檢點,不敢違背孔夫子的師教,依師而順於師教,終其一生無災無難。臨命終時,要弟子來到榻前,說:「啟予足!啟予手!《詩》云: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,小子!」打開衾被,看看我的手腳,生前不犯法,至今完好無缺。何以不觸犯刑法呢?因為我為人處事,時時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戰戰兢兢,小心謹慎的緣故。現在快命終了,「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」,往後便無有患難,免受傷害了。
孔子教孟武伯如何盡孝,若能做到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」,唯一讓父母操心的,只有生病。吃五穀雜糧不免有病,至於其他的一切,如修身、齊家、治國等等,都做的妥妥貼貼,絕不讓父母操半點心,這就是大孝。曾子來跟孔子學習,他深知父親心意,要他成聖成賢,故曾子說:「孝有三:大孝尊親,其次弗辱,其下能養。」(《禮記‧祭義》)奉養父母僅是本分,其次是所作所為不讓父母受辱,最大的孝莫過於自己所為,讓父母受人尊敬。
孔子過世後,曾子因修省有成,孔門弟子奉為師承,接續孔子遺業,使孔聖所傳的大道不絕於世。曾子繼往聖絕學於不墜,其功偉矣。曾點有知,豈不大加安慰,有子如此,夫復何求!
孔門眾多賢哲,經孔子以「文行忠信」調教後,誰不是養親而敬親?伯魚、顏淵、曾子這三位大哲,因父子同在《論語》中出現,故特意提出他們敬親怡親的事蹟。除此之外,泰伯的三以天下讓,魯公伯禽謹記父親周公的叮嚀,及孟莊子不改父親孟獻子「之臣,之政」,都是善體親心,敬親怡親的大孝。
孝雖是人的天性,但人不學,不知義,有人「安而行之」,有人「利而行之」,有人則要「勉強而行之」。欲成聖成賢,孝是出發點,能務此根本,則步步踏上聖賢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