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琮.良渚文化中期
●封底設計/願捨


最早的玉琮出現於五千多年前的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。新石器時代晚期,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、廣東的石峽文化及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,尤以「良渚文化」的玉琮最發達,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。良渚文化位於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,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祖先神祇的重要禮器。從外觀看呈外方內圓、上大下小器形,中有貫穿的大圓孔,且多以軟玉雕琢而成,其表面細密的陰紋線刻技藝,常令後世驚訝讚嘆。

此器長六‧六公分、寬約六‧六公分、高七‧六公分,質地為赭色玉。全器分三節,自上而下紋飾安排順序為神人面紋、神獸面紋,再神人面紋。乾隆御製詩琢於內壁,配有木座安放,更顯貴重。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