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邁傳燈照海東──
鑑真大師東渡傳律
●行健


翠葉放清芬,滴露色更新;
我欲多採擷,為師拭淚痕。
──日本松尾芭蕉〈謁鑑真像〉
【圖說】日本人,稱鑑真大師為「天平之甍」,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(高峰)。

唐玄宗開元時期,日本佛教的戒律制度不完備,雖然有戒律的講學,但尚未能設置戒壇,僧人不能按照授戒儀式如法如律地受具足戒。因此有遠赴中國學習佛法的留學僧,想從唐朝禮請戒律精嚴的律師前往日本傳戒。根據元代曇噩法師撰述的《新修科分六學僧傳》記載:

唐玄宗開元年間,日本僧人榮叡與普照等人,向鑑真大師頂禮,請求說:「我國位處大海之中,距離中國的遠近,依行船的順風或逆風而定,難以道路的里程來計算。然而佛法存在於天下,本來就沒有疆界的阻礙。但是傳戒的師範,或許因此難以到達日本,這就是我國律法缺乏傳承的緣故。和尚如果能夠暫時停止在中國的教化,來我國傳法,那就太好了。」

鑑真大師被他們的心意感動,問說:「我曾聽說南嶽慧思禪師,投生到日本做國王,興隆佛教。又聽說貴國的國相長屋王曾造一千件袈裟,用船舶運送,布施給中國的名德僧眾,並且在袈裟的邊緣繡著:『山川異域,風月同天;寄諸佛子,共結來緣。』由此看來,貴國果真是與佛法有緣的好地方,我為何要放棄這個機緣,而不去日本傳法呢?」

鑑真大師於是招募比丘思託等十四人,於唐玄宗天寶二年六月,購買船隻,載運佛經與戒律典籍,由長江順流至越州(今浙江紹興)的岸邊停泊,再從署風山(今舟山群島一帶)出海。船一出海,就遇到狂風巨浪,船隻幾乎沉沒。轉眼間,見到神將穿著鎧甲站立在空中,風濤頓時平息下來。

航行途中,經過蛇海,蛇身有三丈多長,顏色鮮豔,布滿海上。接者駛進魚海,魚身長一尺多,飛滿空中。之後經過鳥海,鳥大如人,飛集船上,船受重壓,幾乎沉沒。

抵達日本時,國王親自恭迎鑑真大師入城,安置在東大寺。不久,大師就在東大寺盧遮那殿建立戒壇,傳授國王菩薩戒,接著相繼為皇后及皇太子等人授戒。此外又選擇日本有德行的僧人十人為戒師,為沙彌澄修等四百人授戒,並且傳授「白四羯磨法」(注)。

鑑真大師,在日本傳戒與弘揚佛法期間,日本國內施田造寺的信眾日漸增多,並尊稱鑑真大師為大和尚。日本天平寶字七年五月(唐代宗廣德元年),大師圓寂,臨終無病辭世,享年七十七歲。

根據鑑真大師的弟子思託所撰的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記載,鑑真大師究學三藏,精通律學。在中國弘法時期,主要是在江南地區弘揚律學與傳戒,四十六歲時被稱許為授戒之大師。大師五十五歲,在揚州(今江蘇紹興)大明寺為眾僧講律。日僧榮叡與普照有鑒於唐朝各寺的三藏法師大德,皆以戒律為入道的正門,若有不持戒的人,皆為僧眾所不齒;而當時日本並無傳戒的人,遂到大明寺懇請大師赴日傳戒。

大師問聽法眾中何人願去?眾僧認為大海難渡,性命難存,百無一至,故默然無對。

大師說:「為是法事也,何惜身命?諸人不去,我即去耳。」因此感動了一些僧人隨同前往日本。

前五次出海,因風浪、觸礁、沉船,以及官員阻撓和僧人告密等原因,鑑真大師和弟子們屢屢失敗,以致無法到達日本。但足跡遍及廣州、瓊州(今海南海口)、崖州(今海南三亞)等處,佛法也隨之遍傳這些地方。

第五次失敗後,鑑真大師雙目失明,仍不改其志,終於在第六次到達日本,受到日本朝野舉國的歡迎和崇仰,引入奈良的東大寺安頓,日皇封為「傳燈大法師」。鑑真大師依道宣律師的《戒壇圖經》,設立戒壇,為日本皇室及僧眾授戒傳律。

鑑真大師六次東渡,先後有三十多人死於海難和傷病,二百多人退出東渡行列,前後歷經十二年。隨大師東渡的僧人弟子,有本為律宗的僧人,有兼為天臺的學者,因此東渡時,也攜帶了《摩訶止觀》、《法華玄義》、《法華文句》、《小止觀》、《六妙門》等天臺教典,並於唐招提寺開講。

大師在日本弘揚戒律有十年之久,成為日本弘傳戒律的始祖。臨終時,面西坐化, 三日後「頂上猶煖」。遺體火化後,香氣滿山。


【註】白四羯磨法:羯磨,譯為「作業」,如授戒、懺悔等。白是「宣告」。如授戒,先向僧眾宣告授戒一事,然後三問僧眾贊成與否,以決定此事,稱為「三羯磨」。將一度的「白」加上三度的「羯磨」,稱「白四羯磨」。
【圖說】奈良縣奈良市的唐招提寺,由鑑真大師及其弟子設計建立,是日本律宗的「總本山」根據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