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鐘式珮
●封底設計/願捨


古人以玉表徵祥瑞與君子之德,故多有佩玉雅習。此器玉色白而泛黃,並帶有大半深褐與黑沁色,高四公分、長十七.五公分、最大寬十二公分,作扁平狀,仿青銅鐘形。

「螭」為龍生九子中之二子,《說文》:「螭,若龍而黃。」傳說無角為螭,有角為龍。螭嘴與腹碩大能容納多水,所以常裝飾於建築物排水口處,稱「螭首散水」。玉器上出現螭紋,始於戰國時期,漢、魏至清持續出現,唯唐略少,或稱蟠螭、螭虎、螭龍者。此器正面高浮雕三隻螭獸,或張口互視、或回眸呼應,形態生動活潑。背面則細刻太極、乳丁與蕉葉紋。上方鏤空處可供穿引綁縛之用。配有淺灰色錦袱,並收納於褐色錦木匣內。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