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須具「法四依」貢言
~一〇九年六月講于蓮社念佛大班會~
●吳希仁


凡是我們學佛面對問題,要了解原因,或是提出解決的辦法,都一定要靠佛法的正知見。而正知見怎麼建立呢?過去雪公對於大專講座的同學,很注重「法四依」,學習佛法必須要有這四條標準做依靠,這樣才能建立正知正見。那麼,法四依是哪四條呢?學佛離不開「信解行證」四個步驟,分述如下:

依法不依人

第一是信:要信佛法,依甚麼標準相信?第一條標準叫做「依法不依人」。佛所講的是法,各種知見,必得合乎佛所講的,才是真正的法。佛也是人,但佛是已經斷了我執、法執的聖人,所以他所講的合乎真理,這就是法。像這樣必得依靠佛所講的法,才是可信可靠,如果不是佛講的法,不論他是什麼身分、地位,我們一概不信,這是信的標準,依法不依人。

依了義經,不依不了義經

第二是解:進一步得去了解佛法,既然要依法,法在經藏上,不去研究,怎麼知道他所講的是合法不合法?那麼要依甚麼標準去了解?那就要第二條:「依了義經,不依不了義經」,了義就是講得徹底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佛必須契合各種不同的根機,所以在佛經裡有真實語、有方便語,真實語就是了義經,方便語就是不了義經。佛有五乘說法: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甚至《法華經》裡還講一乘法。要學做人,跟人乘學。要證阿羅漢果,得依照聲聞乘做。如果要成佛,必得跟菩薩乘、一佛乘來做。各自都是法,都是可信的,但是要去解,要知道有了義、有不了義,有真實、有方便,在比較之下,就得依照了義經,不能依不了義經。

依義不依語

第三是行:要實地去修行,修行又拿什麼做標準呢?第三條:「依義不依語」。佛經是佛金口所說,記載下來的是文字。言語文字只是一種工具,主要在表達佛的意思,但工具有一定的範圍。譬如口說「火」不是真的火現前,若講火,火就是那個真火,眼前這張紙就燒起來了,可見說火不是火。所以言語文字有一定的限度,最重要是藉言語文字表達內在的義理,所以不論要解、要行,必得根據義理,不能根據文字。

雪公晚年,有一位住在美國的大佛學家,提出了一個問題,來為難雪公。他查遍了三藏的經典,就查不到淨土宗祖師所講的「帶業往生」四個字。現在《電子佛典》也很方便,把「帶業往生」四個字打進去,看三藏經典裡頭有沒有?確實沒有!「帶業往生」四個字連在一起講,查遍經藏都查不到,所以他說祖師講錯了,應該要「消業往生」才對。

雪公怎麼答覆他呢?雪公不予理會!因為四依法裡面,要「依義不依語」,他是個大佛學家,查遍三藏經典說沒有「帶業往生」,所以「帶業往生」不對,這完全是「依語不依義」啊!你說雪公怎麼樣回他呢?他就是大外行,怎麼跟他說話?

但是雪公在我們的道場裡面,就把祖師為什麼提出這個「帶業往生」義理的所以然,根據經教義理找出來,在淨土三經處處都有。請問不必斷惑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那麼這些人是怎麼去的?他的惑業都沒有斷,那不是帶業嗎?所以要解、要行,必得「依義不依語」。

依智不依識

最後第四講到證:修行要有所證,所謂證果、證到一心不亂,這也有一個標準,叫做「依智不依識」。智是智慧,識是虛妄分別,必得依靠智慧去證。修行念佛,念佛念到都沒有分別,念到一心不亂時,那就是智慧,這個智慧就跟真理扣上了,所謂「智理冥合」。所以古德常說,修證的事情,唯證乃知,只有證到了才知道,一有分別就錯了,因為真理是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。所以禪宗祖師說,參禪開口便錯,一開口就表示有虛妄分別,就錯了。因為修證是要「依智不依識」的。

學佛要依「信解行證」四個步驟,而如何信解行證,則必須依照「法四依」四條標準,才可建立正知正見。像這樣不論是學佛修行,或是想了解世間、眼前的事情,我們都可以用佛法來做比較深入徹底的理解。

【圖說】學佛要依「信解行證」四個步驟,而如何信解行證,則必須依照四條標準,才可建立正知正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