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當發願願往生 客路溪山任彼戀
●淨名

【圖說】《阿彌陀經》,是釋迦與彌陀合作,開演出的一部曠世巨作。

《佛學概要十四講表》,內容無不告訴我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的道理。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情多異、事多變、理多祕等,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重複上演。

「人生酬業」,人生無非是上演一齣「業力釋放」的戲碼。如果前世修得好,這世就享有甜美的果實;相反的,前世若是修不好,悠悠泛泛,這世的人生勢必嚐到苦頭。因此,無論是〈羅狀元詩〉、〈順治皇帝出世詩〉……,沒有不告誡我們,切莫在這一世,汲汲營營於富貴功名,也因它如黃粱一夢,並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。

佛教講究三世的互動關係,不僅聚焦在這一世,因為前世所造已成定局,這世多半只是承受前世所造的果罷了;佛教更著眼於我們還未造成的定數,也就是這一世還有機會創造來世。如同《十四表》所言,現世在人道是「偷安小果」,苦樂參半,故容易有機緣修行,改變來世的結果。因此這一世的「正知正見」,就非常要緊。方向對了,目標就不遠矣!

「信解行證」,是佛教一般的修行過程,然而人生苦短,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隨時發現,短短數十年,即便是百年的歲月,以一般的修證方式,實在不容易有所成就。因此《十四表》中第十三表,特別指出一特別法門,即所謂的門餘大道「淨土念佛法門」,這是捷徑,特別是針對吾等在此末法五濁惡世的眾生。非豎出,而是「橫超」的;非「消」至業力完全乾淨,而是「帶」業往生,諸多殊勝之處,不勝枚舉。
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是一部詳載極樂淨土依正莊嚴的經典,特別之處,即是釋尊觀此世眾生的根機,不問自說的一部經。等於是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合作,開演出的一部曠世巨作。要到極樂世界,就須靠「信願行」三資糧。從「自、他、事、理、因、果」六個層面深信有極樂世界;發起「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」的切願,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。信願行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,只要具足三資糧,此生便可往生安樂剎,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,成就無上菩提,再迴入娑婆,度化有情眾生。

「釋迦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,佛陀大慈大悲,了知末世眾生根機陋劣,唯有依止在因地中發了四十八願的阿彌陀佛,以「持名」妙門之法,方能超脫生死苦海,免再受輪迴之苦。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?」既得人身,又遇佛法,更可貴的是值遇了「難信」的淨土念佛法門,若虛度此生,又不知要經多少劫再有此一殊勝機緣。

「應當發願願往生,客路溪山任彼戀,自是不歸歸便得,故鄉風月有誰爭。」我們的故鄉在極樂,流浪在外已久,該是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了。蕅益大師云:「往生與否,全憑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」只要培養深信切願回故鄉之心,必有篤行持名之舉。屆時,大家再把手言歡,受用無過失的快樂,以修學佛法為快事。一思及此,何樂而不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