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遇而安談(下)
●傅世銘

【圖說】孔子欲乘桴浮海,甘冒漂泊顛沛,遭遇適然,亦唯有安待命運,自然無罣礙、無恐怖、無遠離之感了。
安貧樂道

孔子曾說:「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」其安貧樂道之觀念,已於無形中露出,而其重要語意,卻屬下句之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」之一語。其於箴砭戚戚貧賤,汲汲富貴之陋俗,而指示安世安民之要道,真千古之寶訓也。

至於葉公子高問孔子於子路,子路不對;子告之曰:「汝奚不曰: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。」則坦白說出自己的胸懷來。後來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,孔子曰:「天生德於予,桓魋其如予何!」言其必不能違天害己,也是如何的大量寬宏。

又「子以四教,文行忠信」,是教人以學文修行存忠信以立本也。又「子絕四,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」是絕私意期必之心、固執為我之念,此即釋明「隨遇而安」之真諦矣。

知命聽天

至於欲乘桴浮海,甘冒漂泊顛沛,欲居九夷,不避險阻敝陋,遭遇適然,亦唯有安待命運,自然無罣礙、無恐怖、無遠離之感了。至如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,慰子路慍見之語,亦不過告之以「君子固窮」而已。受畏於匡之時,亦僅曰:「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!」其守死善道之心,與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之嘆,雖處危難,仍從容不迫,以知命聽天,示範後世,真所謂「仁者不憂,智者不惑,勇者不懼」三德之義了。所以子貢說:「是夫子自道,不其然乎?」

孔子曾為委吏矣,曰:「會計當而已矣。」嘗為乘田矣,曰:「牛羊茁壯長而已矣。」未曾有出位越分之誚,其尊德樂道為何如也?齊景公待孔子以季、孟間之祿,禮極隆重,而孔子行(不居齊),曰:「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」其不止於富,而止於義,不以祿居,明矣!魯定公時,孔子為魯司寇,攝行相事,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,而怠於政事,孔子行。是不以相位之尊而顧戀棧也。其進也以禮,其退也以義,勢位富厚,何容計哉!嗚呼,吾儒以孔子之道為依歸,烏可以不敬法之哉?

用行舍藏

其門第之中,顏回最貧窮,一簞食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,不改其樂,孔子稱之曰:「賢哉!」並說:「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惟我與爾有是夫!」嘆曰:「其庶乎!屢空。」子貢最富有,斥之曰:「賜不受命,而貨殖焉,億則屢中。」且常以二子作比較,曰:「汝與回也孰愈?」使子貢自覺不如顏回,而發出「賜也何敢望回」之心語,可知人生非貧富可以衡量評判得了。

然則隨遇而安之談,並非虛矯之語,是可以證明的。《易‧繫辭》云:「樂天知命故不憂,安土敦乎仁故能愛,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曲成萬物而不遺,通乎晝夜之道而知;故神無方,而《易》無體。」此正為聖人知命之論也。

最後引孔子對師己之歌,以作結,其卒章曰:「蓋優哉遊哉,維以卒歲。」謹記。


(原刊載於民國五十四年六月二十日《潮音學刊‧創刊號》)

附記:傅公世銘先生,臺中師專教授。民國五十一年,雪公創辦「慈光學術暨國學講座」,擔任《易經》課程。蓮社導師醒公,早年亦曾得傅公傳授《周易》。文中小標由編者所加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