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生修持 為何要受持聖教
~十大願王修持方法~
●如實


【圖說】專科組學員平均年齡六十三歲,捨下物質塵勞,研學十大願王。
講座專科組

念佛班大班會,社長誠心的發了一封邀請函,邀請班員參加大專佛學明倫講座的專科組。頓時各種表情都有,有詑異──念佛就好,何以還要上那麼多課?有歡喜──好機緣,再學習。有猶豫──能聽得懂嗎?然而次日起,報名表即雪片飛來,不到一個月的時間,已達原訂人數。

由於疫情,今年講座延辦,並縮為五天。專科組只研學「十大願王」這門課,先大堂聽講,有八小時;再分四組研討,也排八小時。各組有研討老師及小組長,帶領消文、釋疑及行持省思等。

專科組學員平均年齡六十三歲,大家似乎都有一股「捨」的力量,放下物質塵勞,一探十大願王的究竟。每人入道因緣、時機各不同,學理深淺不一,歲月中的福慧也各有別,然而拾起教本,同窗學習,願望是相同的—盡除諸障礙,往生極樂世界。

修持方法

講座授課老師引領大家,展開了十大願王的旅程。經文正宗分之後,流通分「顯經勝德」云:「或復有人,以深信心,於此大願受持讀誦,乃至書寫一四句偈,速能除滅五無間業,所有世間身心等病,種種苦惱,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,皆得消除。」大家精神一振,如何皆得消除?

依宗密大師《別行疏鈔》註解,及醒公在八十二年《普賢行願品講記》中提到:能夠滅五無間業,如何學,才能發生最大力量?普賢大師提出十種辨別,也就是十種願王修持的方法。茲摘錄醒公《講記》如下:


一、「捨教師心,巧偽誑惑」:研究佛經,以自己的意見來解釋,跟佛經的意思完全背道而馳;所講的修持方法,也是與教義相違背,自欺欺人。雪廬老人講經常說:「我講經都是根據祖師的註解,講錯了是祖師負責任。」現在有很多人,看不懂祖師註解,隨便講,講錯或對,也不負責任,這種情形我們要特別注意。

二、「背教質直,苦修無益」:某人研究佛經,本質還不錯,但是不能夠把佛經的道理研究出來,也不肯虛心親近善知識,卻照著自己見解來修,盲修瞎練。譬如:念佛有正功夫、助功夫,正功夫是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怎麼念才能把這句佛號念得好?助功夫又怎麼樣配合?不能如法修,違背經典所講的教理,對自己是沒有什麼結果,若再把自己認為對的去教別人,那就指導錯誤。

三、「習教不解,以求名利」:只是誦經,不瞭解義理,修也談不上,卻拿誦經來向一般人求名求利,別有企圖。

四、「逐文讀誦,直心無益」:只是讀誦,不向人家求名求利,但是不懂道理,得的利益不大,只是種種福報,真正的大利益是沒有的。

五、「讀而分解,多讀少修」:讀誦而且也能稍稍瞭解一些道理,卻是多讀少修,只有聞的功夫。

六、「博聞約義,取義專修」:對佛經廣泛地學,瞭解的也很多。在修持這方面專門選取一個方法來修,一門深入地專修,符合修持的原理。

七、「得意唯修,不復尋言」:得到經的道理,就專修。不再像一般研究經教的人,只探究這部經怎麼講、那個字句怎麼講,專門注重修持。

八、「得旨稱性,依教修行」:研究深入,懂得教理,真正知道心法,按照稱性的心法來修,一方面修一方面解,兩者都不偏廢。

九、「持教觀理,不滯不著」:持教觀察真理,觀察理的時候,維持中道,不偏不廢、不偏不倚地修持。

十、「理教俱融,合為一觀」:最後第十種,教與理兩者圓融無礙地合起來。

前面二種不宜學,第三種求名求利也是不可以學,第四種雖然有種一點福報,學人志趣不應在此。

第五到九,由淺入深,有的注重修持、有的注重解理,但都不是究竟,第十種才是最重要、最究竟圓融。

結歸念佛

知道學習聖教有這十種方法,要歸結到念佛。念佛的力量之所以大,就是因為念佛一法,屬於第十種圓融的法門。

念阿彌陀佛,名是阿彌陀,名以召德,名就是本性。因為《華嚴經》講的道理就是緣起,從緣就直接看到法界。

我們提起一句佛號,藉著佛號,真心就顯露出來。所念的這句佛號,就是阿彌陀佛的本性。我的本性與阿彌陀佛的本性沒有兩樣,這就感應了。

祖師講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號,能所不二,事理圓融,打成一片,一念相應就一念佛,怎麼會不往生?

書寫一個四句偈就能除五無間業,就是這個理。任何四句偈都可以,何況阿彌陀佛這句名號!依著這句「阿彌陀」,「所有世間身心等病,種種苦惱,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,皆得消除」。

以上十種學習聖教的方法,點醒了學佛人。一路走來,雖然閱歷豐富,卻不知如何由博而約,不知堅守一句佛號。或以為念佛不用解經義,沒有教理,如何知道自己的過失以改進?如何事理圓融,念好一句佛號?

原來學佛修持,要受持聖教,才能辨明方向,依之修持,必得十大願王之利益。

【圖說】書寫四句偈即能除五無間業,何況阿彌陀佛名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