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不遷流
●宜遐


旋嵐偃岳而常靜,江河競注而不流,野馬飄鼓而不動,日月歷天而不周。
(東晉僧肇大師〈物不遷論〉)

【圖說】大江大河,日夜迅速流注。若悟得實相後,江河何嘗有所流動?

南北朝,姚秦皇帝姚興,迎請鳩摩羅什大師來到長安,翻譯佛典,佛法因此在中國昌盛起來。鳩摩羅什大師門下,有「什門四傑」:道生、僧叡、道融、僧肇。《肇論》,就是鳩摩羅什門下僧肇大師所作。《肇論》共有四篇:〈物不遷論〉、〈不真空論〉、〈般若無知論〉、〈涅槃無名論〉。

〈物不遷論〉:「旋嵐偃岳而常靜,江河競注而不流,野馬飄鼓而不動,日月歷天而不周。」劫末大風吹倒須彌山而常靜,江河迅速流注而無有流洩,塵埃隨風飄蕩而未嘗有動,日月懸掛天空也沒有在環繞。這四句均在闡揚萬物不遷不變而常住的實相,未證悟佛性者實難理解。明末憨山大師,對此四句苦參力究,最後獲得珍貴的悟境。在《憨山老人夢遊集》二十九歲的年譜,記載祖師這一段真實經驗。

憨山大師,二十九歲時,追隨妙峰大師到河東(今山西省內)。當時山陰太守陳公,非常誠懇殷切,延請妙峰禪師、憨山大師,準備刻印宋代淨源法師《肇論中吳集解》一書,請憨山大師協助校閱。憨山大師對僧肇大師〈物不遷論〉中的「旋嵐偃岳」的意旨,不甚明白,私下對這道理疑惑已經很久了,現在又重新校閱,仍然覺得迷惘。

當憨山大師讀到〈物不遷論〉的一段公案:「梵志出家,白首而歸。鄰人見之曰:昔人尚存乎?梵志曰:吾猶昔人,非昔人也。鄰人皆愕然,非其言也。」意思說:「梵志出家修行,多年後頭髮都白了,又回到家鄉,鄰居見了就問:『過去的梵志還在嗎?』梵志答說:『我和過去的梵志相似,但已不是過去的梵志!』鄰人聽了很驚愕,不以為然。」憨山大師恍然了悟:「信乎!諸法本無去來也。」要深信真理啊!萬事萬物的本體,本來就沒有生滅去來,是永遠常住的!

憨山大師下了禪床去禮佛,雖然一起一伏的拜著,卻沒有起動相可得。揭開竹簾,站在臺階前,忽然一陣風吹拂著庭院中的樹,滿空飛葉,心中也了無動相可得。忽然醒悟:「這正是『旋嵐偃岳而常靜』的境界啊!」後來小解時,心中也無流動相,體悟:「此江河競注而不流啊!」

對於去來生死的疑團,從此冰消瓦解,就寫了一首偈:「死生晝夜,水流花謝;今日乃知,鼻孔向下。」生死、晝夜,乃至於水流、花謝,都有生滅相,其實並沒有生滅,本來就是常住不動的。

第二天早上,與妙峰大師相見,大師問:「近來修行有所得嗎?」憨山大師回答說:「夜來,見河邊兩鐵牛(注),相鬬入水去,至今絕消息。」夜裏看見河邊的兩頭鐵牛相鬥,都入水中去了,至今無消息。妙峰大師笑著說:「你可以住山真正修行了。」

後來妙峰大師移至他處修行,憨山大師則在五臺山的龍門,在山邊的雪山洞屋中繼續修行。

體悟「物不遷流」有何意義?蘇軾在〈赤壁賦〉,以「逝者如斯,而未嘗往也。盈虛者如彼,而卒莫消長也」,勸慰同舟友人,友人聽了「客喜而笑」,先前的「哀吾生之須臾」,感傷生命的短暫都釋懷了。僅在名字上領會,便能消減煩惱,若能像憨山大師徹知「物不遷」的真相,那就能斷惑證果得大自在了。


【注】河南陝府城外,有大鐵牛,傳說是禹王為防黃河泛濫所鑄。鐵牛乃黃河之鎮守神,其形尨大,為鐵製。因其為鐵,故洪水不能動。為神,故能護河。如死牛活牛,全無著手處,故以鐵牛之機表祖師心印,來顯人人之心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