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不虛棄 果無浪得
──「得助念、失助念」的比較
●德森法師述 ●德芬譯

【圖說】德森法師,民國十四年依止印光大師,隨侍印祖,由普陀至上海太平寺,再至蘇州報國寺,最後深隱靈巖山,長達二十餘年。
得助念的劉曉愚

劉曉愚居士,名景烈,江西贛縣人。少年時留學日本,與蔡松坡等為同學。民國後,曾任第一屆國會議員。民國六、七年間,任職掌管輿籍的方司司長。堂兄好愚居士劉景熙,贛州的士紳,平素喜好佛學;影響所及,劉曉愚居士年少時也肯護持佛法。贛縣城中的壽量寺,頹廢已久。民國初年,當地人藉辦國小之名,陰謀佔有全寺的字據,盤踞其中。後由劉居士發起,請大春和尚兼任住持,藉此保護寺產。

民國八、九年,寺方和學校訴訟,由於劉居士有德望,一呼百應,風行草偃般紛紛遵從,地方士紳、商業界、學術界等有力人士,一齊出來主張公道,終於使佔寺的學堂遷走,保全壽量寺的基地,並贖回一些田地租金。

民國二十二年,開通馬路,該寺恰好位在路線之內,中間設定為大馬路,兩旁作小菜場,全寺盡毀,毫無保存的餘地,這時僧俗都已山窮水盡。他們知道德森過去曾協助大春和尚,與該寺向有因緣。那時剛好在蘇州隨侍印光老法師,認為德森一定認識有力的護法,故來函請設法挽救。

正好劉居士也來蘇州避難,已皈依印老,法名德誠,隨緣吃素、修習淨業。此時德森正為保全二十尺高的鐵質大士法相到處奔走呼籲,也因劉居士出力贊助幫忙,大士法相得以保住,進而重新修復。民國二十五年,居士回到壽量寺,寺裡的事情更多靠他維持運作。劉居士公務私事繁雜紛擾,雖然對淨土法門有信心,卻很難專心一致的實踐修行。每天只不過花很少的時間做做功課,隨緣修習。

民國二十七年秋末,劉居士因宿世今生殺業所感,又發生大病。(未皈依佛時,喜歡打鳥網魚,殺害許多生命。民國十幾年時,曾生對口瘡,病勢危急,痛苦至極,於是發願斷此惡習。因念觀音菩薩救苦救難,忽憑空聞到香氣,病因此漸漸痊愈。)纏延日久,痛苦難堪,於是要兒子發莊,匯洋銀數百圓,矚付德森供養印老,及代作其他功德。德森辦理後,回函勸他吃長素,聽說到年底才斷葷。

延到二十八年三月,病勢日重。幸好妻妾子媳,都是印老的皈依弟子,知道臨終助念的緊要。十七日,到壽量寺請二僧為他助念。至十九日早晨,居士自知當辭塵世,令家人抬到庭前,呼吸一下新鮮空氣。喚兄弟過來囑咐後事,並要長子發莊跪聽遺囑。說完,眾人見他的面色有異,仍抬回臥室。二僧與家人,同聲助念佛號。發莊敬捧阿彌陀佛接引像,請居士觀看。

劉居士大病開始時,是從頸項外生對口瘡,以致左手下垂,好幾個月舉不起來。病危臨終之際,看到佛像,左手忽然活動如常,而且雙手合十,現歡喜踴躍象,急念阿彌陀佛。那時毫無痛苦,隨眾念佛聲中,安詳而逝。時年六十一,即己卯(民國二十八年)夏曆三月十九日。

劉居士病重的幾個月,非常痛苦、難以忍受,實在是因為惹惱殺害眾生,未來當受的重報轉為現世輕受。及至臨終,得此瑞相,可謂諸根悅豫,正念分明,捨報安詳,如入禪定,決定生西而無疑。身後喪葬宴客,一一皆遵印老函示,概用素筵,開贛南佛化的先河。

像這樣善終瑞相,雖然是本人宿世善根成熟之故,而家親眷屬在其臨命終時如法護持,也實在是莫大的助緣。所以命終末後一著,希望四眾弟子們一定要及早注意「助念」這件大事。

失助念的李丁氏

李丁氏,法名是德宏,曾經嫁給揚州李某人為妻。後因夫婿納妾寵愛,李丁氏覺得自己沒有生兒育女,很難再安住於李家,就回娘家依靠繼母丁德元居士。繼母也把她當作自己親生的女兒,母女互相扶持,作息相依相隨,近二十年如一日。

民國十七年在上海,由親友引見印老,遂一同叩求受皈依,請賜法名。印老念他們二人誠懇,即慈悲允許,並題法名為德元、德宏。自此長素奉佛,修持唯謹。母女相依,轉為法侶。痛念俗緣福薄,眷屬凋零,今遇淨宗良導出世父母,得依為師,實屬萬幸。因此孝敬印老之心,十分真切。論平日的信心及修持,一切皆在劉曉愚居士之上,唯恨宿業所障,因緣則較欠缺。

民國二十七年夏天,李丁氏母女見武漢快要淪陷到日本人手上,就從香港到上海暫時避一避。但上海的房價非常高,租屋居住很不容易,到客棧去住,花費大而且處處不方便。太平寺的妙真長老一向知道他們母女信佛情真意切,在這個大劫難的時代流離失所,家親眷屬又凋零失散,實在值得憐憫,就整理一間淨室,讓他們老幼五人一起住在寺裡。

二十八年三月初,李丁氏忽患傷寒。延至四月中,醫藥罔效,病勢日重。寺中佛事繁多,屋宇又少,若死在寺裡,無法安頓,不得已而送醫院。醫院依西洋辦法規定,臨終助念這件事,絕對無法辦到。入院二、三天,信奉佛法想去助念的人,也不能到醫院探視關懷。於四月十八日早上,糊裡糊塗,死在院中,時年五十。

如此一向有信心修持之人,若臨終得如法助念,往生瑞相,當不在劉居士之下。但因機緣所礙,全失助念之益,致平日之信心,現生不得受用,只作未來得度因緣,殊為可惜。

功不虛棄 果無浪得

以此比較,確知臨終助念之關係,實為重要。雖然如此,需知:平日修持之功不會白白丟失廢棄,所得的果報也不是憑空而來。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生出的果報,也沒有做善做惡卻得不到善報惡報之事。劉居士臨終得到如法助念的利益,應當是宿世善種今生成熟,所以感得善緣和眷屬護持,成就往生大業。李丁居士臨終錯失助念因緣,想必是宿世曾經破壞別人學佛、做善法,以致感得種種不如法的時節因緣,來障礙她往生之路。

今生信奉三寶的一切善行,決定可作未來得度之因,毫無疑義。但究不如當生了脫為直接迅速。故印老常說:「利人即是利己,害人甚於害己。」願有志生西的緇素同人,一舉一動,注意因果,務必使言行舉止,都是成就往生的勝緣,這是最為切要的。

(出自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‧附錄》)
【圖說】劉曉愚居士,以他的德望,一倡百應,保全壽量寺產,正法得以常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