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心念佛
●淨業


念佛不難死心難,死心先淨雜貨籃;
其間收盡方相應,歷歷彌陀向上參。
     (《淨土極信錄》)
【圖說】雜念不出財色名食睡等五欲,先掃粗念,再掃細念,逐漸減少,務必全部掃清,方見太平。

蕅益大師,初出家時,以禪門宗乘自負,誤以為持名念佛法門,不過是為中下根人巧設的。後因生了一場大病,於是發願要回歸到西方極樂淨土。後來再研究《觀經疏妙宗鈔》、《彌陀經圓中鈔》及雲棲大師的《彌陀經疏鈔》等書,才知道「念佛三昧」實在是無上寶王。那時方肯死心執持名號,萬牛莫挽了。念佛要如何「死心」的念?

打得妄想死

慈舟大師云,修淨土法門,必須切實用功,應該死心念佛。所謂「打得妄想死,救得法身活」,要把念人情、恩愛、名利、是非的心,轉換過來念佛。比如作賊的人,只有把賊心死下去,才能一心作正人。這樣,直念到沒有能念的我和所念的佛,到了能所雙忘,也就沒有身心世界了。

雜念一起就成障礙,因此,要用念佛的淨念,加以清除。像鐵掃帚一樣,掃去一切雜念。雜念雖多,不出財色名食睡等五欲。先以鐵掃帚掃粗念,再掃細念;雖然一時掃不完,也須逐漸減少,務必全部掃清,方見太平。

念佛時,自己要仔細檢察: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、名利污染?若掃不了,須生大慚愧,更加發憤精進,更深信、更切願、更力行,一定要得到實際受用,達到一心不亂。慈舟大師最後叮嚀:「要想一心不亂,還須要一心不亂地去念」。

真切念佛法

要死心念佛得一心,的確大不易。初機無信念,不信「我念彌陀,彌陀念我」,把一句佛號看作等閒唇語,嘴裡念幾句塞責而已。久修者,一念佛也難免「家事人事天下事」縈繞心頭,非散即昏,非昏沉即掉舉,一堂功課念得七零八落。如何死心念得一心?古來祖師大德費盡心思,自己想方設法用功,也竭心盡慮的為廣大眾生研發死心念佛得一心之法。清代周克復居士在《淨土晨鐘》,提出四種「真切念佛」法,可作死心念佛參考。

一要「勇猛念」,不可念得太文弱,要如孝子為父母報不共戴天之仇,縱使是高崖、深澗、鬼火、虎窟也要前往,如此勇猛不怯弱的念佛,可以驅除散念。

二要「悲傷念」,不可念得太灑脫,念佛時想到佛的慈悲,汗毛皆豎,五內如裂,像是自小失去慈母那般悲傷,或是突然失去聰慧的孩子那般悲傷,如此悲從中來的念佛,散亂妄想便無有落腳之處。

三要「感憤念」,念得太和平不易專注,要像考試落第的舉子,孤身貧寒,負才寂寞,每一念及便痛不欲生。萬念俱灰,無一絲希望,唯賴一聲佛號。少了很多「計前思後」的妄想心緒。

四要「戀慕念」,不可太淡泊無所謂的心念佛,要像自己深愛的東西,連作夢都放不下,惟恐失去,如此地念。例如深愛「心心無間,念念往生」,念佛時純純粹粹,如白璧無瑕,不容一絲妄念夾雜,為了保有這個「淨念」成片,不能淡泊「無所謂」,必須全心拼力的念。十聲如此,百聲如此,一堂功課皆如此。這樣對佛號的戀慕不捨,怎會輕忽的念?

懼死無他念

在《修行道地經》記載,某國王欲擇一人作宰相,為測試他的定力,故意下罪,要他頂一缽的油,從北門走到二十里外的南邊「調戲園」,中間若溢出一滴油,立砍首級。若走到終點油不墮,便無罪釋放。

此人的父母、妻兒、宗族聞訊後,沿途奔走,悲哀號哭。此人則專心頂著缽,不顧一切,「心懷怖懅不省親,專精秉志而持缽」,因專心懼死,無他觀念,終能一渧不墮,國王歡喜任他為大臣。念佛時如能「專心懼死」的死心念,不愁不契念佛三昧。

據《永覺元賢禪師語錄》,說到昔日蘇東坡,最初參禪苦無入手處,後來見到東林寺常總禪師,禪師說:「你的障礙與人不同,須是死心念一個佛號。」東坡謹遵所示,單持一句阿彌陀佛,久而久之便契入悟境,作了一首偈:「溪聲便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;夜來八萬四千偈,他日如何舉似人。」元賢禪師說:「東坡,他是什麼樣的聰明人,乃能死心,於此得入。今人識得知乎者也,便說自己是高明人,怎肯守著這愚法?看來今人才是真愚人。」東坡聰明,善聽善學,因為死心單持一句佛號,念久即得契入,悟得真境。

掃蕩障雲盡

蕅祖研讀《觀經疏妙宗鈔》等經教,體悟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乃釋迦的澈底悲心,於是肯死心念佛。中下根人念佛,若能「勇猛、悲傷、感憤、戀慕」死心念去,勿「太文弱、太灑脫、太和平,太淡泊」,使心口務必相合,一字字從肝髓中流出,便是念佛真境。如此死心念佛,掃得障雲盡,心月也能孤圓朗中天。


附錄「死心念佛」詩:
持名容易死心難,幸把《彌陀要解》看;
欲想一生離五濁,非憑此行必徒然。
(古崑法師〈讀要解幸死盡偷心〉)
獄火炎炎稱佛名,頓然一朵寶蓮成;
速超苦海無如此,那可於中不死心。
(古崑法師〈稱名述懷四則并序〉)
眾生億類億心腸,苦海遷流遍四方;
何不死心歸一念,霎時瀟灑證蓮邦。
       (《蓮修起信錄》)
【圖說】落第才子,萬念俱灰,以感憤心來念佛,少了「計前思後」的妄想心緒。